26.026(一更)

    千金買馬骨的人, 難道會在乎馬骨頭能不能像正常的馬兒一樣奔跑嗎
 

    那也未免對馬骨抱有太高的期待了一點。
 

    此時的李義府,就是這樣的一塊馬骨。
 

    早在李治與武媚娘決意用貶官升官的區別對待, 來進一步挖掘願意站在他們這一方的官員之時,他們便已經達成了一致共識。
 

    願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勢必要施加重賞,以確保讓其餘觀望之人心動。
 

    所以李義府到底是不是個能獨當一面的人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能夠起到的標杆作用。
 

    或許,也只有這等有心鑽營的小人,才敢在此時率先捅出一刀。
 

    可別小看這些小人吶
 

    也正如他們所預料的那樣, 當長孫無忌的壟斷沒有影響到李義府的這出升官後, 本就有想法的人紛紛坐不住了。
 

    倘若陛下當真聖意決斷到了這個地步,他們為何不趁機在其中撈上一筆好處呢
 

    尤其是,有些官員本就因沒能和長孫無忌抱團遭到排擠, 或因門第出身不高而必須遵循嚴苛的升遷規律, 都在其中看到了一份希望。
 

    大唐官員數量本就是超標的。
 

    永徽六年的中央地方官員合計一萬多名, 若是按照每年退出去五百人的消耗來算,補位進來的也應當只有這個數字,可光是各種途徑獲得任官資格的,每年便有將近一千五百人。
 

    其中還有些是因辟舉以及門蔭得官, 有著非同一般的人際關係,已可算是“內定”的。
 

    而上位升遷更是一筆體力和時間賬。
 

    若這個慢慢磨資歷的路上還多了個攔路虎, 那就更是難熬了。
 

    但現在有人告訴這些人,他們可以選擇將這個攔路虎給搬開, 然後讓這條上升的路徑重新變成一條坦途
 

    這件事, 他們是做還是不做
 

    相信但凡有一點眼力見的人都會去做的
 

    許敬宗這人更是當即領會了陛下的意思,先往長孫無忌府邸中跑了幾趟,在勸說無果後, 先將一部分相識的官員勸諫去了水患治理的大事中,以示對陛下忠誠。
 

    隨後,他以他這禮部尚書的身份再寫了一封奏表,直言皇后數項罪過。
 

    其中一項,便是永徽三年皇后拒行親蠶禮之事。
 

    比起袁公瑜、王德儉以及其他意圖在此時冒尖出頭之人,許敬宗知道,自己還要更有優勢。
 

    他的官職地位更高,所以也比其餘眾人更為敢寫
 

    那些人至多是在論述武昭儀的家世,證明她的地位並沒有那麼低,她也能坐得上這個皇后的位置。
 

    許敬宗卻敢直接拿著禮法的名號,悍然對著王皇后開刀,以論證她的“不能”。
 

    更重要的是另一件事。
 

    陛下現在在數位宰相之中還沒有拿到半數贊成票,這對於政令的推行還是多有不利。
 

    那麼當廢王立武的鬥爭到達一錘定音的關鍵之前,陛下勢必要將人抬到這個位置,也將某些人拉下馬去。
 

    李義府和來濟的升遷路線相似,也為陛下充當了馬前卒的作用,應當能頂上去。
 

    他許敬宗有沒有這個機會呢
 

    他思量了一番,覺得自己應當是有的。
 

    不過這個前提是,先得有這個位置空缺出來。
 

    “都說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許敬宗此人真是將這話詮釋得淋漓盡致。”
 

    武媚娘剛聽得李治做出這句感慨,便見李治將幾封奏表合攏在手,露出了個意味深長的笑容。
 

    李治有此感慨毫無疑問,是許敬宗又有了些大動作。
 

    武媚娘沒在此事上多問。
 

    陛下對於這些投機之人,雖放任了其中一部分打著迎立於她的名號,但也並不樂於見到她跟這些人結成太過深厚的關係。
 

    否則便是在扳倒了一支限制他掌權的勢力後,又將另外的一路給扶持得過高了。
 

    何況,這些人在陛下心中到底是何種地位,武媚娘心知肚明。
 

    她就算真要拉攏自己的勢力,也得換一個時間,還要聰明一點。
 

    現在就出手,顯得過於急躁了。
 

    她笑了笑,“反正這些小人,陛下要想解決也容易。”
 

    許敬宗和李義府這樣的人確實是一把快刀,但這等容易得意忘形的小人,更應該說,是一把隨時會折斷的刀。
 

    要抓他們的把柄還不容易嗎
 

    到時候在不需要用他們的時候,隨時可以清算。
 

    李治回道“確是如此啊”
 

    不過現在還是他們對李治有用的時候,遭殃的,就是這些新晉貴人的另一方。
 

    在得到了李治給出的暗示回應後,許敬宗接連上奏的幾條消息,比起此前的溫吞討好,已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第一刀削向的便是來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