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472章 走私貿易

    見王文龍引起了眾人注意,李如松乾脆主動大聲介紹“這位便是寫葡萄牙國史的建陽先生”
 

    眾人一下都來拜見,王文龍也一一見禮。
 

    趙子明排眾而出,喜悅的上前自我介紹“在下趙子明,本業是杭州絲商,久仰先生大名了。”
 

    “我在江南也多聽趙海主的名字。”王文龍笑著說。
 

    場中除了錢謙益之外,最為人所矚目的恐怕就當屬杭州大海商趙子明瞭。
 

    提起明朝的對外貿易,很多人印象中往往只會提到福建,這主要是因為福建月港是隆慶以後惟一準許合法進行遠洋貿易的中國港口,明人的相關記載也比較多。
 

    但其實此時江南的對外貿易規模一點也不比福建要小,不過這些貿易都是走私,自然沒有留下太多各種記載,唯一可以看出端倪的就是明代的官方檔案。
 

    比如萬曆三十八年到四十二年五年間,大明查了七起通藩大案,七起案子中的大走私商全都是在杭州採購商品。
 

    此時江浙對外走私的最大目的地是日本。
 

    這時期的日本已經有相當大規模的絲織業,但是養蠶業還十分落後,根本無法生產所用的生絲,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另外包括絲綢和藥材等,在日本也是急缺。
 

    明代的江浙不斷向日本輸出生絲、絲綢藥材等手工業以及農產品,而日本則向大明輸回銀和銅等礦產。
 

    如果以後世的眼光看來,大明是在進口礦物,出口有技術優勢的農工業產品,進出口結構相當健康,朝廷怎麼說都應該支持。
 

    可這年代的大明朝廷卻不這麼看。
 

    此時朝廷的管理能力實在低下,對於進出口貿易根本收不上稅,同時大量出口商還給大明帶來了治理上的困難,故而大明朝廷在對外出口上採取牴觸的態度。
 

    加上大商人地主階級自己有出海貿易的渠道,也希望朝廷不要開海,以打壓其他小出口商。
 

    最終朝廷的政策制定下來,嚴禁對日開海,但江南與日本之間的海上貿易早已經進行了上千年,民眾久而相習,好多沿海的工業就是為出口日本而準備的,朝廷再是禁止生意也的做。
 

    於是東南沿海大量的出口貿易因此也被逼迫成為了走私生意,說白了就是朝廷治理能力太弱帶來的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