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436章 生產力決定生產製度

    “原來如此”李化龍不禁喃喃自語,“朝廷之中有些人想要逼反楊應龍為的是將播州納入正常的統治,然而這一辦法沒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沒有得到楊應龍族人的支持,他們寧願給楊家世代當奴隸,也不願意成為佃戶,然而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生性奸猾,其實乃是當地生產製度決定的”
 

    “播州地方沒有大片平地,耕種土地得到的產出一定會比內地低,如果像內地一樣依靠佃農去耕種,根本養不活那麼多佃戶,坐擁奴隸、族人的土司制度反而比佃農制度更能讓當地安定”
 

    李化龍一直想要搞清楚邊境民族問題的解方,也正是因此才專門抽時間研究通鑑地理通釋,想從歷史上的邊境民族問題之中找出如今大明邊境民族問題可參照的對象。
 

    而他所思所想的問題,此刻卻一下被王文龍給說清了,這帶來的喜悅實在太大,讓李化龍忍不住在棚子內走來走去都無法發洩自己的興奮情緒。
 

    過了一陣才忍住激動,李化龍坐下繼續看書。
 

    王文龍從島嶼的例子引出生產力決定生產製度的概念,之後便開始回溯歷史,他從黃帝時代講到帝國時代,用了大量篇幅史料介紹不同歷史時期制度的不同以及背後的原因。
 

    上古時代的生產力弱,有能力的諸侯便傾向於讓其他諸侯向宗主國供奉實物。等到生產力提高,奴隸的生產價值更高過諸侯們供奉的穀物,於是商周時期的奴隸制出現,朝貢變成了禮儀性質,諸侯對於宗主國表現忠誠主要的方式從朝貢變成了聯合出兵征伐不臣、幫助宗主國獲得奴隸等等。
 

    之後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一片田地已經只需要少數人便可以耕種,井田制便宣告瓦解,商鞅變法,利用私有財產的獎勵誘惑去促進生產效率,一家一戶的小農耕作出現
 

    王文龍將中華文明制度的發展和生產力的發展條分縷析的解釋出來,然後點出關鍵第一次生產力提高來源於耕種技術的成熟、第二次生產技術提高來自於青銅器的廣泛使用、第三次則是鐵犁牛耕的推廣王文龍指出,每一次生產力的提高,伴隨著的都是新生產技術的出現。
 

    “妙極這真是看得徹了”李化龍越看越激動,到最後居然拍案而起。
 

    他終於明白了,邊民習性的不同源於生產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說只要山海關外的牧民還在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們就永遠不可能奉從中原王朝的統治,最好的情況也就是做一個兼顧草原和農耕制度的二元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