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392章 海外熱捧

    看了兩段王時和就讀不下去了。
 

    文章的作者叫“白沙陳監生”,顯然這人是福建白沙縣人,且在這海外地方有個監生功名就是值得誇耀的事情了,不過看這位陳監生的文筆,王時和猜他的監身功名鐵定是買的。
 

    這文章寫的十分粗鄙,通篇白話不說,對王文龍的吹捧到了極致,直接將之比為文聖要是放在大明有人寫這樣的文字起到的作用肯定是給王文龍招黑。
 

    不過王時和倒是沒想到,王文龍在呂宋華人之間居然受到如此的追捧。
 

    王時和既覺得驚訝,又覺得隱隱自豪。
 

    他還真認識王文龍,而且對於王文龍的幾本書也都翻看過,算是支持王文龍理論的讀書人之一。
 

    “本地的明人都喜歡王建陽的書嗎”王時和問道。
 

    那個華商解釋說“建陽公之書籍對於我們海外華人啟發頗多,是近年西洋華人之中流傳最廣的書籍了。”
 

    一旁的幹一成突然說話,他也看過王文龍在旬報刊發的中華文明入臺史,笑道“王建陽可是以為我中國人要多向外開拓,甚至隱隱有仿照歐洲人做殖民的意思,這你們也同意嗎不怕有此想法會被歐洲人所敵視,做不了生意”
 

    那個華商面容嚴肅的道“私以為建陽先生所說是正確的,在下雖無什麼學問,但是也拜讀過他的葡國史民族論,看過中華入臺之小文。這些文章中鼓吹的行為雖然會引起歐洲人對於華人的警惕,但卻是華人必須正視之實情,身處海外,華人若不自保,輕信異族,終至將身家性命交於他人也”
 

    王時和和幹一成對視一眼,都驚訝於這些華人的立場如此堅定。
 

    王時和對那商人說“我倒是認得王建陽,他曾是當今福建巡撫的幕僚,多為徐大撫到海澄跑動的。”
 

    “建陽公是什麼樣性格想必是睿智之極的吧”本地華人聞言都圍過來,那商人連忙詢問,還有人詢問王文龍的年紀、長相等等。
 

    直至下午吃過飯之後,王時和和幹一成進入會館的後廂休息,本地的幾個大海主都來相見。
 

    趙子明帶著禮物來見王時和,他是萬曆年間大海商,能上史書的那種。
 

    趙子明也是海澄人,他出生貧寒,早年發家靠的是到大戶家去租船,所謂“倚著姓宦族”出海,在波濤之中打拼十幾年,積累了一些資本成為遠放西洋的大海主。
 

    這年代海貿的經營方式也早就市場化,趙子明雖然掙了錢,但是他每一次做遠洋貿易都是借雞生蛋,“大戶出本,借貲以通番”,甚至連船隻水手也都是找大戶人家借的,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組織者只要用少數的錢財憑藉自己的信譽,就能夠組建龐大的團隊購買大量貨品,危險則是一旦有損失不但貨物飄泊,家產也會被追索的大戶全部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