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329章 利瑪竇號西江

    “我以為如今澳門的第一大問題是許多人不知怎麼能夠在中國傳教”
 

    利瑪竇坐在書桌前,熟練的用毛筆寫著拼音文字,他正在給澳門的耶穌會總辦領導範裡安寫信,彙報自己在大明傳教的經驗。
 

    利瑪竇對於自己在中國傳教積累下的經驗非常自信,萬曆九年利瑪竇第一次受到羅明堅的推薦到達澳門,準備進入中國傳教之時,根本想象不到自己將要面臨的是怎樣的困難。
 

    利瑪竇最初分析了以前澳門的傳教士向大明傳教的過程,發現許多傳教士都不會使用中文,根本無法和明朝官民溝通,於是費了一年時間學習廣府話和南京官話,以為這樣就可以成功傳教。
 

    然而進入大明之後,利瑪竇等人才發現,大明的宗教市場非常卷,他們除了所帶來的歐洲科學書籍以及地圖可以獲得大明讀書人的興趣之外,別無其他優勢。
 

    在肇慶蹉跎了一年時間,利瑪竇便找到了第二個傳教辦法,他們改穿上佛教僧人的服裝,帶上聖母聖子像,在肇慶建了一座“僊花寺”。
 

    這做派使得許多明朝人以為他們是佛教的一個教派,把聖母聖子象當做送子觀音來拜,利瑪竇等人才,終於有機會在廣東落腳。
 

    又過了五年利瑪竇的西式寺廟被廣東總督劉繼文看上,佔了,並且把利瑪竇驅逐。
 

    利瑪竇只能移居韶關,那時羅明堅已經回了歐洲,另外兩個共同進入肇慶傳教的歐洲傳教士也死了,利瑪竇只能單打獨鬥。在韶關利瑪竇才發現佛教的野僧在大明的地位並不高,想要建立崇高形象,必須成為讀書人,於是利瑪竇獨自開始了第二次蛻變。他開始攻讀四書,並且留起頭髮,換上儒士的服裝。
 

    利瑪竇因此認識了更多的讀書人,並開始學習怎麼和大明讀書人交往,他發現要想成功傳教,就必須成為有名人物,於是開始將大量歐洲的技術、符合大明讀書人價值觀的思想著意傳播,利瑪竇開始第三次蛻變。這一次他成為了名士,遊走於達官顯貴之間,成功到白鹿洞書院講學、出入江西的王府。
 

    出入顯貴之間,開了眼界,利瑪竇才發現在大明自己得有大人物的青睞才能夠真正站穩腳跟,而在大明最大的人物自然就是萬曆皇帝。
 

    於是利瑪竇開始多方疏通,想要上京面聖,最終造了一個“大西洋使臣”的假身份,成功帶著自鳴鐘、大西洋琴等西洋物品入京城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