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192章 勸養解厄

    之前王文龍叫人去折騰新式紡織機以為是難事,但是在福州優秀的機械工匠幫助之下卻一下就被解決。
 

    王文龍一問之下才知道此時福州的絲織業雖然還沒有到蘇州那樣以工廠機織為主的程度,但也開始初步的工業化,不但有家庭婦女進行紡織,也有大量男性機工出現。
 

    和紡紗機、軋棉機、飛梭等工業革命早期的發明比起來此時福建的高級織機可是複雜多了。
 

    早在弘治年間福州機工林洪就造出“改機”,可以織出非常複雜的花紋,並且此時已經廣泛流行。
 

    “改機”組裝起來高六米多,需要佔整整一棟樓,上下兩組人同時操作,光是織線就有四層,細小的零件上萬個,不懂行的人看上幾個時辰也弄不清這機械究竟是如何操作的。
 

    而王文龍的發明遠沒有這麼複雜,所織出的織物不需要複雜花色,只需能更快地支出廉價布匹,那自然簡單。
 

    同時安有五個以上紡輪的紡車迅速就被製造出來,至於可以配備飛梭加了彈簧板的紡織機更先進的軋棉機也都很快實現。
 

    機器搬入廠房,很快一家有三十臺織機的紡織廠便初具其行,甚至連招工問題也不難,熟練的女子織工一番尋訪就能招來,普通工人則直接到養濟院裡頭去找。
 

    萬曆年間是明朝養濟院建設最多的時期,朝廷會對養濟院定期審核,將之視作官員履歷中的一項政績。按照要求,養濟院中每月要給成年人三鬥米、柴三十斤,每年還要發冬夏布匹各三丈。
 

    當然實際情況遠沒有那麼好,福州養濟院裡不少“節婦”和被丈夫毆打不敢回家的逃婦被逼迫著整日干活,即使這樣也只能換到勉強溫飽的衣食,幾乎所有人都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多走幾步路都成問題,頭暈眼花,因為眼神不好工作繡花時能把手扎的都是血窟窿。
 

    只要王文龍的工廠能夠保證她們的名節,這些婦女多的是願意到廠中來幹活的。
 

    “真真氣煞人也,都為商人了,如何卻比那些老道學還頑固”
 

    遊思存同著王文龍走出人家宅子,轉過街角就忍不住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