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137章 府學議政

    第137章 府學議政
 

    第二天一早王文龍就被葉成學從借住的富商家中接出,一路請到了州治西南的常州府學。
 

    雖然王文龍作為諸生之首,在這一次常州生員們上疏的過程中首唱其議的地位是東林黨人給的,但是面子上還是要將王文龍塑造成一眾生員們推舉的領袖。
 

    所以今天王文龍必須先在常州的讀書人面前走這一道過場。
 

    這年代的府縣學校,能夠進入的生員普遍都有相當強的科考能力,後續能不能繼續往上考靠的是自己的悟性,府縣學中的學官根本不會教什麼內容,只是負責發放廩生的祿米以及考試而已。
 

    但是官辦學校的地位在明代卻越發重要,因為此時學校的地位已經從教學之地變成討論朝政議論國家政策得失的讀書人聚集地。
 

    學堂論政之風於明代已然十分昌盛,論政甚至已經成為明代官辦學堂的主要功能。
 

    黃宗羲等人在後世提出“公其是非於學校”,建議將學校的主要功能改變為議論國家朝政,甚至主張將寺院庵堂都改成書院和小學,將這些地方全部變成議論政事利弊的場所,希望由此去監督朝廷行為,這些觀點的來源就是此時江南的學堂論政風氣。
 

    客觀來看,這時的學堂就是地主士紳以及新興的市商階級聚集之所,沒讀過書的大地主和商人也能到學堂裡面參與聽講討論。
 

    這也就是大明的國土足夠大,在東南一隅發生的資產階級萌芽的勢力比起整個大明來說還太弱小,加上外面還有強敵環伺,要是放在哪一個國土更小的國家,有這樣一群士紳階級集合在一起討論朝政,只怕萬曆真會被推到君主立憲的地位上去。
 

    但是王文龍很清楚,放在大明這條路走不通,因為東林黨試過,結果證明這個方法只是將整個國家弄得一片混亂。
 

    不同國家崛起的道路不同,大明的地理、歷史、人口都決定了這個廣土巨族必須要用更現實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並沒有給東南士紳獨善其身的條件。
 

    坐上車馬顛簸了兩柱香時間,王文龍跟著葉成學一起來到了常州府學。
 

    常州之地文教繁盛,府學又經常接受本地士紳豪強的捐助,常州府學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年間,距今也已經六百多年,期間不斷有人加以修繕,說是一座學校,其實卻是擁有四座齋堂、八十多間廬舍、大量亭臺樓閣以及祭祀儒家先賢的祠堂的龐大宮廟建築群。
 

    常州府學中早就傳出消息今天常州諸生要討論向皇帝上書諫言之事,不光是常州的讀書人會來,不少關心朝政的商人、地主、士紳也前來參與。
 

    王文龍和葉成學到達之時,在北宋王安國所作的州學記碑刻之下以顧憲成為首一大群文人早就在那裡等待。
 

    眼前這二三十人還只是東林黨到場的大佬,後續跟著來聽講的人人數至少要有二三百。
 

    這個陣仗其實不算大,如果今天是顧憲成主筆議論,只怕這時從府學門口一直到門外的椿桂坊牌樓早都已經擠滿了人。
 

    一見王文龍到達,高攀龍笑著迎上來道“建陽可是讓我們久等了。”
 

    王文龍也連忙跳下馬車,一臉惶恐說道“路上還在修改文字,耽擱了一些,小子誠惶誠恐。”
 

    “好文不怕晚,大家都期待著今日建陽能首倡其義呢”
 

    王文龍和在場的一眾東林大佬打了招呼,接著眾人都看向他的衣袖,好奇他究竟寫出怎樣文章。
 

    王文龍先抽出自己在馬車上所寫的提綱,“今日我所寫之文字重點的是廣開言路、開放商業、減輕稅收三條,提綱條陳已在這裡,列位可以先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