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124章 《國富論》

    第124章 國富論
 

    王文龍坐在書房之中攤開稿紙,一盅一盅的喝著濃茶,卻始終沒有動筆。
 

    雖然知道要寫國富論,但怎麼把百年後英國的作品在這個時代好好闡述出來,卻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英國於1760年代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國富論的出版時間就在1776年。
 

    此書從作為國富基礎的勞動到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分工,到因分工而起的交換論及作為消化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價格以及構成價格的工資、地租和利潤,整個都是對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過程的觀察和分析。
 

    如果沒有英國的工業革命作為觀察樣本,想要寫出來是極為困難的。
 

    而此時王文龍就是要做這麼一個平地摳餅一般的論述。
 

    這絕非直接照搬那麼簡單,必須要符合此時大明的國情。
 

    國富論中有大量來自於當時英國社會實踐的數據信息,工業革命時代的生產統計資料詳細程度遠遠不是還處於農業時代的大明可以比的,這年頭的縣城庫房也就幾個人就要管著全縣所有人的生產生活以及稅收數據,經濟模式基本上還較為簡單。
 

    但是原書之中從客觀規律觀察出結果的這一敘述邏輯不可以改變,所以王文龍必然要查閱大量資料,並且在實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自己補全一些信息。
 

    這麼詳細的數字資料即使王文龍前世看過不少歷史書也不夠用,好在他現在工作的地方就是布政使司衙門,管著全省稅收戶口數據,這些數字王文龍還是有條件可以查到的。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寫作於工業革命初期的英國,那時面對工業大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需要一種理論來解釋自己的生產生活,統治階級也需要一種理論去理解當時的社會。
 

    這情況和這時的大明還真有些相像,同樣是面對商品經濟到來的手足無措,王文龍覺得不少數據應該都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接下來幾天時間,王文龍沒有立即動筆,而是在和徐學聚表示自己想寫一本新書需要查資料並得到徐學聚支持之後一頭埋進了布政使司衙門的戶冊之中。
 

    這也是這年頭寫作必須要和官府合作的原因,許多資料都必須要從官府才能弄到。
 

    自從隆慶開海以來,福建作為擁有對外貿易港口的海貿大省,其實經濟結構已經悄然發生改變,福建地少人多,百姓只能做生意謀生,伴隨開海之後許多產業已經是出口大宗武夷山的茶葉,泉州的海絲,德化、建陽的瓷器,全都是在隆慶之後幾十年間迅速擴大了生產規模,其原因自然就是為了出口。
 

    王文龍特別注意新興形成的產業集群,特別是泉州海絲生產,他翻了好些記錄,把整個泉州絲織品在開海之後重新興盛的過程記錄下來。
 

    埋首於明代的記錄之中,王文龍恍惚間甚至找到了自己前世在大學裡寫畢業論文的感覺。
 

    時間一晃就到了四月上旬,徐光啟終於要離開福州,而王文龍也選擇和他一同北上,這一次卻是應了吳山社之邀去參加春末的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