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98章 馬鈴薯豐收

    第98章 馬鈴薯豐收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本來就沒有多少適宜種植水稻的平地,所以一直到王文龍後世時的福建的糧食作物之中排名前三的還是水稻、甘薯和馬鈴薯。
 

    其中馬鈴薯和紅薯都是適宜在荒地上耕種的作物,而馬鈴薯的最大種植地方就是漳泉,還是特殊的沙地種植。
 

    利用沙地冬種馬鈴薯可以減少土地使用空窗期,不與水稻搶水爭地。
 

    這一年因為救荒瓜菜仙人的信仰影響,泉州大量土地都種植了馬鈴薯,而最早收貨的地方卻是靠南的漳州。
 

    當馬鈴薯開始陸續收穫的時候,農民們才知道這種作物的厲害。
 

    最開始百姓自己種著地,也知道馬鈴薯的收成會不錯,但是當畝產量報上來的時候,徐學聚自己都驚呆了。
 

    第一次在福建推廣的馬鈴薯畝產普遍達到了一千斤,好的甚至能接近兩千五百斤。
 

    相比之下,作為主糧的水稻平均畝產也就在三百斤左右,好田的畝產也就六七百斤。
 

    當然數據不能這麼算,因為馬鈴薯的水分太大了,同等重量下新鮮馬鈴薯所能的熱量也就是大米的五分之一不到,但即使這樣,這玩意兒的產量還是能和作為主糧的水稻相當。
 

    關鍵是這東西不和主糧爭搶田地,完全可以在冬季種植,瞬間就讓百姓對此糧食留下深刻印象,徐學聚已經打定主意,今年就開始在全省大力推廣馬鈴薯,同時紅薯、南瓜等作物也要大力開始推廣。
 

    與此同時,蘇州的袁無涯給王文龍寄來了一冊樣書,王文龍離開蘇州半個月後,他的葡萄牙國史終於可以在蘇州付梓印刷。
 

    葡萄牙國史的正文不過二十多萬字,只用幾冊就可以印完,反倒是正文之前附上的吳山社朋友們所做的序讓王文龍哭笑不得。
 

    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這時的賣書名家,極其有商業頭腦,在序中把這本葡萄牙國史吹得天上有地下無,葉晝則最是誇張,直接把王文龍捧到了太史公一樣的地位,稱王文龍是“唐虞以來寫西人史者第一”。
 

    而馮夢龍則是在序中預告他花費了幾個月時間對葡萄牙國史進行點評,為後續的點評本預先宣傳。
 

    甚至袁無涯不知從什麼途徑還去弄到了李贄的文章,王文龍仔細一看才發現李贄寫的根本不是葡萄牙國史而是對於天演論的評語,不知道袁無涯哪裡搞來的,卻也被他縫合到葡萄牙國史的推薦人名單中,真是欺負這年代資訊不發達,要放在後世,就袁無涯這縫合手段早被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