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五十一章 束手無策

    徐學聚又指向身邊一個年輕人介紹道“這位是陳經綸乃是長樂陳振龍的長子。”
 

    作為福建孩子王文龍對陳振龍的印象還是來自讀書時的家鄉地理讀本。
 

    陳振龍本來是一個讀書人,有秀才功名,後來他科舉不成便棄巾從商,遠渡呂宋做貿易。
 

    他在呂宋發現番薯,覺得此物可以緩解福建常出現的饑荒,但西班牙殖民者不讓番薯藤出海,為了帶回薯種,他把番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帶回大明。
 

    六年前陳振龍將紅薯藤帶回到大明,當年就開始在自家試種紅薯,非常成功。
 

    第二年福州大旱,陳振龍讓長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上獻薯藤種法稟帖,反覆懇求終於獲准在福州災區試種紅薯,試種效果極好,對當年的賑災起到緩解之效。
 

    再想到眼前的沈有容也是金學曾的親信,王文龍便知道這兩人多半就是為了賑災的事情而來的了。
 

    眾人見過,徐學聚便對王文龍說“請建陽說說如今情況。”
 

    王文龍這幾天跟著徐學聚做的就是秘書工作,已經把此時福建的旱情資料記的清楚。
 

    他便對幾人介紹“今年全省雨水不好,漳泉二州更嚴重,兩地自萬曆二十六年臘月至二十七年二月,一百多日未曾下雨,入夏之後颱風也只來兩次,春季已受大旱,夏天台風所帶雨水又較之往年偏少,第二季水稻也受影響,漳州情況稍好,其中泉州尤其嚴重,洛江、泉港、晉江、南安幾地,入秋也不見降水,眼見要發展成夏秋連旱。”
 

    “十月中旬就要秋收,這一季秋收糧食定然減產,所收之糧頂多夠撐上兩三個月,照此情況發展,到明年只怕就要起饑民。”
 

    沈有容問道“本地大戶存糧情況如何”
 

    “泉州一地耕種條件本就一般,本地人多走海貿,城中所存金銀數量甚多,但是糧食卻不豐富,半年的旱災已經將百姓存糧消耗的差不多,城中大戶雖有糧食,但是不願放出,泉州府裡糧價已漲至一石一兩五錢,官府出告示平抑效果也有限。”
 

    金學曾和徐學聚是同一戰線的,王文龍知道他在金學曾的人面前說出實情也沒關係,於是直接說道“照我算來,即使這些大戶倉中糧食全部放出,也撐不到明年夏收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