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手一攤 作品

第二十三章 八卦掌(第2頁)


 只見文搏把手一撐,藉助雙臂上的鐵臂手當做盾牌一般防禦,雙刀斬來“砰”的一聲悶響打得文搏胳膊劇烈晃動,可即便如此他依然硬撐住防禦架勢,靠著兩手擋住了雙刀!


 緊接著文搏飛起一腳如同重錘擂鼓,狠狠踹在鄭龍頭空門大開的胸口將他踢得倒飛而出。


 遭此一擊哪怕是鄭山傲渾身著甲也不敢立定承受,腳下急退試圖用後撤消去力道。


 不料因為兩人繞圈之後位置變化,鄭山傲也低估了文搏這一腳的威力,兩步之後背後直覺一硬,心中便道不好。


 為何?


 巷子狹窄,鄭山傲退了兩步就撞到背後關了板子的一家藥鋪,靠著藥鋪本身不算大事,可對於交手兩人來說背後沒了轉圜空間那就是大忌!


 高手過招不會放過分毫機會,文搏抄起尚未落下的棗木杆子,把手中棍子一抖,堅硬如鐵的棍身頓時搖擺不定化作毒蛇上下翻騰,或上或下讓人不知他這一棍奔著何處要害而去。


 正所謂扎為槍法首,扎陰又扎頭。


 文搏棍做槍扎威勢驚人,近身之下反而取得優勢後猛若驚龍,一棍化作數條虛影而來就要正中靶心!


 鄭山傲不料文搏會用鐵臂手擋住雙刀後還沒脫力,大意之下倒退不及胸中就要再挨一棍,情急之下他哪敢背靠著門面用血肉之軀捱上一槍?那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管從字面意思上還是內裡含義。


 因此鄭龍頭腳下一滑,雙腳朝向兩邊同時手裡雙刀交叉橫向上格擋,居然劈了個一字馬將身形矮上三尺。


 於是文搏一棍扎過去毫不留手,“嘭!”的一聲把鄭山傲背後的藥店門面打出一個大洞。


 這一槍落在大家眼裡,都是直道兇險。反倒是陳識輕輕搖頭有些不虞,翁師傅十分懂味的捧哏問道:“不知陳師傅何故搖頭?”


 “文師傅功夫好是好,可這槍棒還是得歲月熬出來才有分寸,本來這一下不該打穿門面木板,力發隨心才是真諦。”


 陳識說的沒錯,文搏從面板上來說槍術熟練度也就不到70%,哪怕之前戰鬥中有所提升也不可能達到傳說中打中玻璃上的蒼蠅不傷玻璃的境界,


 所以他換了個自己最擅長的辦法。


 對於鄭山傲來說,他接下來見到的一切都有點顛覆他對於武學的認知。


 本來文搏棗木杆打進在木板裡頭,鄭山傲將雙刀一格正好卡住對手的兵器,一下就把優勢劣勢翻轉回來。那曾想他將雙刀一格,就察覺到力氣不對。


 這文搏竟然都不收棍發力,靠著兩膀較勁直接往下一掃!


 “咔!”


 雙刀刀背緊緊貼在鄭龍頭肩膀上,背後的木板被文搏巨力之下打得稀碎,如同一塊泡沫板一樣不堪一擊。


 這般局面別說鄭山傲,就連陳識都目瞪口呆,他知道文搏力氣非凡,但沒想到力氣到了這種程度,算得上一力降十會了。


 佔得優勢文搏更不留手,棗木杆壓住鄭山傲和他的雙刀,單腳站穩飛起又是一腳。


 知道了文搏力氣驚人的鄭龍頭哪裡會硬撼此招,身子如同滑不留手的泥鰍,手裡雙刀一轉卸去棗木杆給他的壓力,雙腿做了個托馬斯迴旋般的動作,脊揹著地接連兩腳盪開文搏踢來一擊。


 文搏也沒想到鄭山傲腿上功夫如此勁道,這也怪文搏對於傳統武學的歷史瞭解不夠深,八卦掌這一派說是掌法,其實倒有大半功夫在腿上,正是靠著極為紮實的步法腿功才能遊走如魚滑不留手。


 再說文搏一腳不中也不氣餒,高起一腳從上劈下,這一招還未落下,鄭龍頭就知道得溜,雙手一撐整個人貼著地面滑出去老遠。


 “砰!”藥鋪門面就遭了殃,文搏一腳沒劈中,鄭山傲能開溜,把原地不能逃跑的木板門面砸了個稀碎。


 灰塵瀰漫間文搏緊跟而上,棍如狂龍越打越兇。


 僅是如此鄭龍頭還能抵擋,可文搏仗著兩人披甲,尋常刀劍攻勢很難破甲的優勢,時不時硬接不太重的一刀後拳腳相加,打得周圍廊柱、門面、鄭龍頭灰頭土臉。


 兩人交手間文搏步步緊逼,又一次將鄭山傲打得背靠廊柱無法後退。


 趁此良機,文搏一棍橫掃直落鄭山傲腳面,鄭龍頭單刀下指正要攔住卻不想這是虛招,文搏棍到半路化作毒蛇暴起點向他面門。


 沒奈何之下鄭龍頭身子一斜竄進廊柱後頭,文搏近乎本能的將手裡棗木杆子挑起再扎,沒料到鄭龍頭故意如此。


 原來鄭山傲早就設計多時把文搏引入此地,趁文搏一棍不中後藉助廊柱和自己雙刀形成一個省力槓桿,卡住文搏手裡兵器。


 此招果然得逞,讓文搏不免為之一愣。


 生死相搏哪容得分心,文搏略有遲滯別人看不出來,鄭山傲期待已久,一眼覷得機會把刀朝身後一使勁,逼的文搏要不卸掉兵器要不跟他角力。


 文搏如何願意就此撒手,這正落入鄭山傲陷阱。他裝作兩人角力,把文搏騙出力道之後反而揉身直入,順著文搏棍身貼近,又是一招蝴蝶穿花將雙刀舞成旋風,直撲文搏持棍雙手。


 面對雙刀文搏不敢鬆手格擋,他毫不懷疑鄭山傲吃一塹長一智後會直接斬他無護具的手掌手腕,所以文搏抽出棗木杆子發現自己來不及後撤。將牙一咬險之又險的對著廊柱就是一腳,整個人藉助反蹬之力退出兩步,身子一矮使了個低四平勢躲過砍向雙手的刀鋒,沒想到鄭山傲也是虛招,身子一轉就從文搏身前晃過,重新衝到了文搏身側,盡顯八卦掌“遊身”之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