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橋明月夜 作品

第176章 冬捕開漁

1月22日早上8點。查干湖景區迎來第一波客人。

 夏羽鈞給車加滿油後,帶上凌薇開進了景區。二人直奔冬捕現場。

 “姐姐,據說查干湖冬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遼國時期。遼國皇帝在冬天喜歡來這邊休閒,把一小塊冰面磨薄後看著冰面下游泳的魚。看夠了就打破冰面,把魚撈出來。”

 作為一個歷史地理重度愛好者+高考文科狀元,夏羽鈞的知識儲備量非常大。因此滔滔不絕地給凌薇做介紹。

 “古代的東北人以漁獵為生,因此在這邊逐漸形成了漁獵文化。我猜就是這時候形成了查干湖的冬捕風俗。”

 凌薇表示質疑:“東北不可能全靠漁獵吧?這麼點收成夠養幾個人?我看還得是種莊稼。”

 夏羽鈞搖搖頭:“沒有農業種植。那時東北人少。就拿11世紀初的女真人來說,他們以漁獵為生。挖個地窨,地面蓋上個木板,就是房子。”

 “啊?這麼簡陋?沒人種莊稼嗎?”

 二人距離冬捕現場比較遠,夏羽鈞也就繼續回答。

 “大規模農業種植是在近代,1840年以後。內地的人過來討生活,開墾荒地。”

 凌薇追問道:“那本地的民族呢?他們啥也不幹?”

 “因為沒有種植技術,所以他們漁獵。再者,水稻低於10c生長會受影響,低於0c會發生凍害。在古代也不利於種植。”

 說到這,夏羽鈞還提到一個國際笑話:“韓國說它們是水稻起源國,說什麼距今1萬年前種植。純胡說。有位網友說1萬年前你們是在冰河上種嗎?”

 “那是誰最先種水稻的?”

 “應該是華夏。華夏出土過距今9000年前的稻種。”

 說話間,遊客們抵達了冬捕現場。

 其實,冬捕開始的時間最早到凌晨四點。魚把頭會和隊員們帶上工具,駕駛馬車行駛在冰面上。選定可能有魚的冰面進行打樁、撒網,開漁時把網拖出來,就能看到大量的、健壯的魚。

 現在,漁民們穿著蒙古族服飾圍在篝火前載歌載舞,舉辦開漁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