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開 作品

第188章 中二少年(第2頁)

 這一代的海家共有兄弟五人,被人稱之為海氏五傑。

 海家五兄弟中的老大海文仁,二十三歲金榜題名,進入翰林院任館閣校勘。

 而大宋開國至今,除了少數幾人外,大多數相公都有在翰林任職的經歷。

 海家世代簪纓,從開國至今,每代都有人在朝中為官。

 新政失敗後,更是上書反對罷免範大相公被外放擔任知州。

 他覺得蘇軾大概率是帶他去青樓見那些行首花魁,不太想去。

 現在海文仁也不過剛剛而立之年,可以說以後有很大機會可以入相,被人尊稱一聲相公。

 “你怎麼和海學士認識的?”李安驚訝道。

 “當初我參加科舉的時候,閱卷的官員就是海學士,他對我的文章十分欣賞,科舉後我能名傳汴京,也是因為海學士誇了我的文章。後來我回家丁憂,也時長和海學士有書信往來,這次回汴京,特意去拜訪過……”蘇軾緩緩的講述了起來。

 李安得知蘇軾要帶他去見的是海文仁,就已經後悔了。

 當聽到蘇軾說,海文仁准許他借閱家中藏書,就更後悔了。

 要知道翰林院還掌管著皇家典籍,海家連續兩代有人在翰林任職,家中藏書之豐,可想而知。

 李安若是能得海文仁認可,沒準也能借閱海家藏書。

 要知道,雖然有印刷術,但是市面上流通的其實都是尋常書籍。

 很多珍貴典籍,都被珍藏了起來根本見不到。

 像劉學文和盛家,就有不少市面上見不到的珍貴典籍。

 而他們的那些書,和海家藏書比起來,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更別說海家歷代人的註釋了。

 有句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

 他有過目不忘只能,若是能把海家藏書包括其中的註釋都背下來,加上他兩世的經歷,考個狀元都有可能。

 李安不是沒想過告訴蘇軾,自己可以明天不去學堂。

 但是剛剛已經拒絕了,若是現在改口,目的性太強了,難免會讓蘇軾看輕。

 搖了搖頭,便打消了這個想法,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

 在蘇家待到將近中午,拒絕了蘇軾兄弟兩吃飯的邀請,李安帶著書畫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