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開 作品

第168章 劉學文的提醒(第2頁)

 “還說什麼獻醜,這不是說的挺好的麼?伱繼續說,為什麼要把這件事的影響給控制到最小?”劉學文說道。

 李安沉吟了一會,說道:“老師,事情鬧大,別的地方的學子肯定會有樣學樣,這些稍微有點見識的都能想明白,學生就不多說了。最重要的是官家的態度。”

 “哦?”

 劉學文不置可否的說道:“那你覺得官家是個什麼態度?”

 “學生愚見,以官家的性子,應該不想把這件事鬧大。”李安說道。

 他做出這種猜測是有根據的,當初改革,官家頂不住壓力就叫停了。

 固然有新政弊端太多,守舊派強烈反對這些因素在,但是和官家性子軟弱也有很大關係。

 前文說過,若是官家堅持改革,內憂外患之下,弄不好就有滅國之危。

 不過這些只是一種假設,也有可能完善新政,改革成功。

 但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什麼可能都有,假設也只是假設。

 然而這件事卻能證明一件事,那就是當今的官家是個求穩的性子。

 縣試舞弊牽扯甚廣,以官家的性子自然不想把事情鬧大。

 李安擔心劉學文脾氣上來,直接把事情給鬧大了,影響了前途。

 劉學文深深的看了李安一眼,說道:“身為臣子可以揣摩官家的想法,卻不能說出來。你那《三國演義》寫的還算不錯,雖然有不少瑕疵,卻也還算精彩。你那書中楊修是怎麼死的,莫非忘了?”

 別看《三國演義》是後世的四大名著之一,但是這玩意在古代民間流傳甚廣,真正的讀書人對此根本看不上。

 因為李安是他學生的原因,他倒是並不像別人那樣貶低,去聽過。

 “老師的意思學生明白,這不是在老師面前才說說,外人面前學生哪裡會說這些。”李安連忙道。

 看過三國的對楊修都有些印象,楊修出身漢魏弘農楊氏,為人恭敬好學,博學多才。

 更重要的是楊修能夠揣摩曹操的心思。

 曹操與劉備相拒於陽平,進退兩難,出教令曰“雞肋”,眾人莫解。

 楊修卻直接讓人收拾東西,準備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