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國士之風


 張昭一句話,說得孫權心下一沉,這些年來,兵權都在周瑜和各將領手上,他坐領江東,全仗眾將忠誠。

 這幾年他忙著安撫世家,選拔其子弟充任官員,穩定境內,民心悅服,連曹操都多次要求質子到許昌,可見對江東的忌憚。

 出征合肥時,孫權發現,那些士兵並不直接聽令於他,江東武將都各有私兵,這是個極大的隱患。

 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危機感便越強烈,不是他不信任周瑜,而是手中沒有兵權,總覺得被架空一樣。

 尤其合肥失利,孫權在軍中的威望跌到谷底,今日眾人一致推舉周瑜統兵,竟無一人想到讓他親自掛帥出征,激勵三軍。

 如今有周瑜掌管三軍,萬一哪天周瑜病倒,甚至不幸亡故,江東又能靠誰?

 孫權能十八歲坐穩江東,成為一方霸主,並不只靠孫策留給他的班底,自身也有權謀手段,否則孫策豈能放心將基業交到他手中?

 未雨綢繆便是孫權的長處之一,用人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江東安危興衰,可不能全系周瑜一人身上。

 心念電轉,臉上卻一片誠懇,抱拳道:“兄長以大事託付明公二人,身為佐命之臣,自當以江東大業為重,秉公處事。先生一向性剛敢言,文武官員無不敬畏,今日卻苟身求全,若果真誤了大事,悔之何及?”

 張昭嘆道:“吾非畏人言,而憂江東傳出文武不和之論,于軍心不利,大軍將發,此乃大忌也!趙有將相和故事,吾豈不如廉頗一武夫?”

 孫權恍然,慨然讚道:“明公真乃國士也!”

 張昭又道:“劉琦尚能在南陽大破曹仁,屆時大都督再拿不下淮南,其若無懈怠之心,便是不足以統領江東人馬,當另擇賢能代之,否則圖謀中原永無時日矣!”

 “公瑾雖好戰,但也是為江東大業,其不畏風霜,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吾自有分寸?汝勿慮也!”孫權拂袖,轉入後堂去了。

 張昭愕然,孫權明明頗為忌憚周瑜執掌兵權,怎得又變了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