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官場風氣變了(第2頁)

 落葉要歸根啊!”

 “嗨~你是說這個啊。”李青恍然,“他才二十出頭,且活呢,等他上了歲數,亦或想回來時再接回來也不遲;

 韃靼留著他沒啥用,他只要想回來,韃靼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嗯……也罷。”于謙嘆了口氣,不再為此事糾結。

 太上皇生活滋潤,他不想回來,且不回來對朝局也有正向影響,于謙自不會強求。

 “海商份額的事已落實下去,現階段,民間的手工業技又開始復甦了。”于謙道,“這是好事,不過也有不好的。”

 “什麼不好的?”李青問:“賦稅?”

 “嗯,不過不是商稅,而是田賦。”于謙說。

 李青眉頭一皺,冷笑道:“好啊,我正想著手田賦呢,他們倒是先下手了,說來聽聽。”

 于謙沉吟道:“他們稱富紳地主承擔賦稅太重,甚至難以承受,旱澇不保收,他們都快僱不起佃戶了。”

 頓了頓:“更有甚者,危言聳聽的稱佃戶失去活計,便會鬧動亂,威脅大明根本,實在可恨。”

 “他們的訴求是什麼?”李青問:“還有,皇上怎麼說?”

 于謙端起茶杯喝了口,這才繼續說道:“他們提出兩條方案,一個是以以往賦稅為標準,三七開,皇上不同意;

 他們又提出,恢復洪武祖制,重新收人頭稅,然後……”

 “皇上心動了?”李青問。

 “嗯。”于謙點頭:“據戶部統計,現我大明已有一萬萬,又一千五百萬人,若是恢復洪武祖制收人丁稅,每年賦稅著實驚人。”

 頓了一下,道:“不過,被我和王直、胡濙勸住了。”

 李青笑了,譏諷道:“這都什麼年月了,還洪武祖制呢?

 都老掉牙了還舔著臉說,真是不知所謂,田賦十不足一,都這樣了還想多佔,真是沒誰了,依我看,就得漲漲田賦。”

 于謙有些無語,不過也習慣了,李青大逆不道不是一次兩次了,他都懶得再糾正。

 反正說了也不聽,聽了又不改。

 “攤丁入畝是在永樂朝施行的,這才短短數十年,人口暴漲幾千萬,足以證明這項國策的重要性。”李青道,“當然,新作物也有很大功勞,可一旦恢復洪武祖制收人丁稅,土地兼併問題勢必加劇。”

 李青嘆

道:“永樂豆、宣德薯等作物的引進,基本解決了糧食不夠吃的問題;

 但糧食夠吃的前提,是得有土地,不然即便畝產百石,百姓一分地沒有,還是要捱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