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議事(第2頁)

 三百多萬貫一出,滿座皆是一驚。

 呂頤浩皺眉道:“前些時日度支的時候,呂侍郎可是沒算出這麼大的數。”

 呂頤浩看向蔣敬,蔣敬不敢怠慢,略一沉思,道:“各處學政支出,算上學舍、教習、糧秣,合計三十一萬兩千六百二十貫。”

 得,合著是十倍的差額,而且是大體度支定下來之後的十倍差額。

 雖然沒有王燁那些個社會經濟學知識,但是在座的無論什麼脾氣性格,最起碼的共同點便是,他們都是人傑。

 道理是相通的,財政上量入為出,略有富餘最合適。

 錢花冒了,就是不可持續,寅吃卯糧,自然不行。

 花少了,就是限制了梁山的發展速度。

 這稅收和其他收入大略是固定的,現在是大宋齊王治下的安東都護府了,那自然不好在大宋打劫的,也就是沒了外財。

 這麼些錢,除了佔大頭,不知道多少虛頭的軍費,其他的是大頭支出,便是對應著大的動作的,比如城池修建,道路建設,大型水泥廠,水利建設等事情的。

 若是幾十萬貫,可以研究研究,你這突然的冒出來個三百多萬貫,明顯是奔著朝王燁借錢去了啊~

 反正想從其他人手裡扣這些錢,是不可能了。

 於是一群人,便去看王燁,什麼三年義務教育能花那麼些錢?

 王燁當初跟呂好問說的時候,只是一

個想法,這個想法當然不是很成熟,當時給呂好問驚得不輕。

 只是在這裡,在今天,王燁突然又想說道說道了。

 “所謂三年義務教育,便是梁山治下百姓,至少讀書三年,初步計劃的是9歲到十二歲的孩子,都需要讀書三年。”

 王燁當然知道,九歲入學有些晚了,只是現在的條件並不支持六歲啟蒙,生活不能自理是不能讀書的。

 “這三年讀書,無需束脩(xiu一聲),都護府公里管吃和住,原本想的是所有人必須要讀書,不讀書便問責父母,不過想來應該也多是願意孩子去讀書的,便不問責了。”

 王燁略微停頓一下,抬眼去看,發現諸人雖然是沒人說話,但或是皺眉沉思,或是凝神思索,都在認真想這事~

 也不盡然,万俟卨是淡定如初,他大概是那種事不關己,絕不多事那種,王燁就是推九年義務教育,他估計也不帶有啥表情的。

 還有就是湯隆,似乎沒反應過來。

 “既然都不說話,我便繼續說了,咱們梁山糧食多,雖說半大小子能吃,想來咱們管飯還是能管的起的。住宿六個或者八個一間,鐵架子木板雙層床,費不了多少錢,讀書嗎,還指望單間不成?”

 “所以,也就是前幾年的投入大些,後面的花費沒那麼多的,諸位也不用太過擔心這個問題。咱們梁山現在一年的稅稅收加上官營的買賣,差不多兩千萬貫還是有的,幾百萬貫,問題不大。”

 只能說王燁想做的話,很多事情都能成,兩千萬貫,除了固定的軍餉和各級官吏的俸祿不能動,其他的想咋花,還不是王燁說了算?

 當然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實際上也不只是錢的問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韓浩說的很慢,一字一頓,似乎用了平生最大的力氣。

 因為這句話本就有爭端,歷代先賢批註的版本很多,韓浩這裡這般斷句,這般說話,便是從了愚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