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三 作品

第24章 殺人放火等招安?(第2頁)

 許貫忠喝了口水,繼續說道,“梁山不大,以後的發展也有限,能出兩三萬戰兵也就是極限了,而且還頗為兇險,畢竟作為山賊,主公難不成還指望他們忠心耿耿?一旦山寨不能養活他們,自然就做鳥獸散了,所以寨主是殺人放火等招安?”

 王燁連忙擺手說道,“招安自然是不能招安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招安,後續我計劃的是出海。”

 原《水滸傳》108將的種種慘象,在王燁心中已經把招安這條路給堵死了。

 許貫忠暗自沉吟,思考出海的可行性,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條路,此方無淨土,就出海尋一處淨土,

只是?

 “這些嘍嘍或者說百姓是否願意陪你出海?”許貫忠皺了皺眉,繼續說道,“願意陪你上山,可不代表願意陪你背井離鄉的出海,說難聽點,這些嘍嘍衣服一脫,下了山,又有幾個人知道他們做過賊,又不是沒有戶籍的山民?”

 “而且現在也不是王相公(王安石)主政時期,朝廷戶籍管理也松,跑到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換個身份,住滿一年就能有當地戶籍,所以這山寨嘍嘍真的是因利而聚,一鬨而散的可能性太高了。”

 許貫忠嘆了口氣,越想越難。

 “是不是願意出海不知道,人心太複雜,我現在也看不分明;不過盡人事聽天命而已,盡力而為,但求無愧於心而已。”

 許貫忠一時無言,無愧於心啊?也是,不過求個無愧於心!

 “所以主公為了無愧於心,就給山寨嘍嘍吃那麼好,每天精糧管飽,繳獲還有錢財分配,真不怕他們攢了錢就都跑了。再者說了,以後如果錢糧缺了,米飯換成粥,會不會因而生怨,須知鬥米恩升米仇啊!”

 “仇不仇的無所謂,飽飯能吃一天是一天,真有成仇的一天,我又不是不會殺人,白眼狼,弄死就是了。”

 王燁無所謂的笑了笑,繼續說道,“我原本也想著富甲一方或者努力讀書,能做個文官最好,最後選擇上山就是因為吃不慣粗糧。許兄可知,都說大宋富裕,可是我行走天下,這天下百姓,竟然有三四成是靠煮粥過日子,而且他們煮粥就煮粥,裡面還放野草甚至樹枝,就是那種剁碎的樹枝。”

 王燁收斂了笑容,一個來自安定繁榮時代的人,實在是不能接受一個國家大部分人還都掙扎在死亡線上,養豬的也不會往飼料裡面放樹枝啊?!

 “加了剁碎的樹枝可以飽腹,只喝粥餓的太快,加了樹枝不容易餓。”許貫忠的聲音有些低落,這事他是知道的,可是也不能接受!

 明明是太平盛世不是嗎?為什麼煮粥還要放那些?!

 王燁不說話了,他生物學學的比許貫忠好,甚至能解釋一下,這是粗膳食纖維不能消化造成的飽腹感,只是知道歸知道。

 人不應該那麼活著啊?!

 話題太過沉重,許貫忠皺眉說道,“本朝富庶倒是真的,柳永曾寫東京,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東京卻是天下一等一的富裕之地,本朝不禁土地兼併,小地主大地主都多,無地的百姓進了城務工,商稅高,富戶也多,吃的、喝的、玩的,比歷朝歷代都多。”

 頓了頓,“只是天下良田就那麼多,產出的糧食就這麼些,財富也不會無端出現,百年承平,人口激增,總有窮的,吃不飽的百姓~”

 王燁看了看許貫忠,果然是大才,自己是後世學了社會經濟學,才明白的道理,人家自然就懂了,雖然可能說不出來“財富是勞動的附加價值”這種話,但是很多道理是懂得,這溝通起來就省力氣。

 “許兄可知,山寨月前下山一次,劫了南李家莊李大善人一家,就獲得了萬石糧食,不是有官員算過嗎?五口之家,一年耗糧18石,這些糧食,足夠山寨兩三千人吃一年有餘,南李家莊一共不過千人,這糧食夠他們村的人吃三年!”王燁說著就有些難以接受,貧富差距能接受,可差距大到窮人都活不下去就過分了!

 怪不得宋朝是百姓起義最多的朝代,兩宋期間,起義超過四百次。

 所以《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才是現代人對宋朝最大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