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 被“群毆”了(第2頁)

 那個男人操著一口隆重的肅省方言的普通話繼續說道:

 “雖然陸遙同志只寫了第一部,但我們可以從書裡兩個主要人物——孫少平和孫少安的描寫不難看出,他其實是把《人生》中的高加林的一分為二,留在高家村的那個叫孫少安,留在城裡那個是孫少平!請問這麼寫有什麼意義?!”

 “另外,我提醒陸遙同志要注意的是,現在已經是1987年,文壇上流行什麼?先鋒主義!像這種現實主義老套的寫作手法,已經明顯過時!”

 “我舉得例子吧,的開頭那一段描寫。”雷達發開雜誌,念起來:

 1975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

 “同志們,開頭這種大段大段的環境描寫,早在100多前的現實主義作家那裡,這種方式就已經落後,為什麼呢?是拖沓!”

 臥槽!

 方明華聽完這段話,突然想起後世網文寫作中強調的“黃金三章”,突出重點直奔主題,不要有多餘的描寫.”也是這個道理啊。

 雷達的發言還在繼續:

 “大家都讀過法國作家福樓拜創作的長篇《包法利夫人》,被喻為浪漫主義的終結、現實主義的肇始,是具有文學史里程碑意義的名作。

 在初版中,也曾花了非常多的筆墨描寫典型環境和人物,但他最後基本把這些內容全刪了。

 “我們正在上自習,忽然校長進來了,後面跟著一個沒有穿學生裝的新學生,還有一個小校工,卻端著一張大書桌。”多麼簡單而又傳神!”

 有了這兩個人的發言,其餘在座的人也開始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故事老套

 文字粗糙

 沒有先鋒類寫作技巧

 幾乎批駁的體無完膚。

 陸遙的臉色很難看,但也沒說什麼,一邊大口大口抽著煙,一邊拿著鋼筆在筆記本上記著什麼。

 當然也有認為寫的不錯的,譬如何西來就認為這本寫的的還不錯,這部作品有一個主旋律,對農民的真摯理解、對他們生活狀況的焦灼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