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第2頁)

 他的身影在光影中緩緩移動,那步伐中的深思熟慮和堅定決絕,如同一位深諳世事的哲人,在無聲無息中詮釋著對天下蒼生的關懷與憂慮。終於,他開口言道,其聲線宛如冷冽山泉,清澈而富有力量,冷靜剖析之餘又充滿無比的堅韌:“大人您治下的江山社稷,如今已是百姓安居樂業的福祉之地,這日積月累的發展成就實屬來之不易,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汗水與智慧的結晶。然而,若欲在短期內再攀高峰,就彷彿是要登天攬月,面對的是何等艱鉅的挑戰啊。

 北廊坊今日呈現出的繁華景象,看似熱鬧非凡,實則是依賴一些權宜取巧的聚財之道暫時營造出的表面繁榮。那些通過這種方式堆積起來的財富,雖已被投入到了修橋補路、興辦水利這些關乎民生基礎建設的大業之中,但在這場深刻改變人心、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大戲裡,卻未曾見到有實質性的文化建設之筆觸。當地民風依舊保持著粗獷原始的模樣,那種愚昧無知的氣息仍舊濃厚如初,好似一道無法輕易消散的陰霾籠罩其間。”

 他的話語中流淌著深深的憂慮,卻又飽含著對未來的期

許,彷彿一曲低吟淺唱,揭示了社會變遷背後的矛盾與衝突,也昭示著一個作家對於國家民族深層次問題的獨特洞察與思考。

 他隨即將一顆蘊藏著智慧的棋子擲出,那猶如星辰大海般深邃的眼眸裡,智珠在握的光芒猶如熠熠星輝,在他的瞳孔中躍動不息。他的話語聲雖輕,卻如洪鐘大呂,振聾發聵:“眾所周知,聖上對佛教向來持有微妙的異議,他認為僧侶群體置身世事之外,不事耕織,消耗著國家與社會的寶貴資源。而在繁華喧囂的東堤坊,一位名為悟無法師的新晉高僧猶如烈日當空,其名聲迅速普照大地,受到萬民的虔誠膜拜與敬仰。

 我在此斗膽獻上一策,何不邀請這位佛法精研至深的悟無法師前往北廊坊那靜謐莊重的白馬廟,舉辦一場規模空前的佛法宣講大會,以浩大聲勢弘揚佛理教誨?不出數日,那些尚處於懵懂無知狀態的北廊坊民眾,定會如蟻附羶、如蜂逐蜜般紛紛前來聆聽教化。

 此舉表面看來是對佛法的一次盛大傳播,實則內含玄妙策略,如同深淵之下暗流湧動。一旦那些身處貧困線上的百姓深深沉浸於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之中,他們必將愈發虔誠,進而淡泊名利,專注於內心的修煉和向善之舉。如此這般,貧者愈貧的現象就會在短短一個月之內戲劇性地顯現出來,形成一幅生動的社會畫卷。

 屆時,您在朝堂之上,手中緊握的將是一柄銳不可當的理由與論據之劍,面對任何質疑的聲音或尖銳的詰問,都能揮灑自如,無堅不摧,令人心悅誠服。”

 在那紛繁嘈雜的人潮中,幾個熱血如沸、正氣浩然的青年聽聞了這番表面機巧實則狡猾至極的計策,他們的面色瞬息間經歷了風雲變幻,彷彿是陰晴不定的天空,一抹尷尬與無奈如同秋霜初降般悄然攀上了他們剛毅的臉頰,那種蕭瑟之情猶如秋風拂過枯葉,泛起一陣陣悲涼的迴響。這一計謀在他們心中激起了強烈的共鳴,猶如一記重錘敲擊在心頭,他們將其比喻為:當他人專心致志研讀學問、揮汗如雨奮發圖強之際,這些小人不去比拼誰更勤勉刻苦,反而以踐踏他人的智慧結晶、撕毀他人辛勤付出的果實為樂,這種行徑卑劣至極,讓人聽之不禁齒寒心冷。

 這些青年們面對如此境況,內心充滿了羞愧與自省,他們堅決不願同流合汙,更不能容忍自己與那些蠅營狗苟之徒共度一生。於是,在無數雙目光交織匯聚、猶如萬千探照燈聚焦之下,他們選擇了無聲無息地退離這個是非之地,其身影逐漸消融在人群湧動的波瀾之中,彷彿一顆顆投入湖面的石子,雖激起短暫漣漪,卻又迅速歸於平靜。

 他們的離去,留下了對正義與良知堅守的信念,那是他們脊樑挺直、靈魂獨立的象徵;也留下了一串深深嘆息,那是他們對世間道德日漸淪喪、人心不古的感慨和憂慮。然而,正是這份堅守與嘆息,讓他們的背影顯得更為高大,恰似詩人筆下那些在苦難與矛盾中掙扎求索的人物,生動詮釋了人性中的光明與黑暗,並以其獨特的方式,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位目睹此景之人的心頭。

 李一豪,在這一刻正以冷峻而深沉的目光審視著眼前上演的這一幕人間悲歡離合。他那張面容,宛如一塊未經雕琢的寒潭,表面平靜無痕,實則深不可測,任憑周遭世界如何光怪陸離,人事如何紛繁複雜,都無法在他那宛如鐵鑄般毫無表情的臉龐上撩撥出一絲波紋。面對這塵世中的喧囂與浮華,他選擇了退居幕後,成為一位沉默寡言的旁觀者,不發一語,僅僅是以一種靜默而堅定的姿態,深深凝視著時光在這廣袤人世間流轉演繹,彷彿他是唯一能洞悉歲月秘密的守望者。

 然而,當姬軒戎口中徐徐吐露出關於悟無法師的獨特智謀之時,原本沉寂如湖底的李一豪內心深處卻悄然泛起了細微漣漪,猶如春風吹皺了一池春水。儘管這位名喚悟無法師的人物對他而言彷彿是初升的新月一般遙遠而陌生,甚至在此之前,他從未有幸聽聞過這個名字在江湖中的迴響。但此刻,這個名字就如同一道突如其來劃破夜空的流星,雖然短暫且稍縱即逝,卻在李一豪的心中刻下了獨特而深刻的印記,讓他的內心世界在瞬間變得不再平靜,而是充滿了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的熱情。

 在熙攘的人群中,恰似一曲敘事插曲的悠揚聲線適時響起,這聲音猶如一把精巧的刻刀,將悟無法師的形象雕琢得更為立體且豐滿。人群中有人娓娓道來,他所講述的是東堤坊近來猶如破曉明星般崛起的一位高僧——悟無法師的故事。提及佛法禪機之深奧與廣闊,無人能與悟無法師比肩而立,其智慧如海,深邃難測。尤其是他親自主持的開光加持法會,儘管收費高昂,卻能在須臾之間名聲大噪,猶如春風過耳,瞬息間傳遍了四海八荒的每一個角落。

 曾經有一名粗鄙狂徒,對悟無法師惡語相向,甚至以唾沫汙辱其身,然而大師面對如此羞辱,面容不改,泰然處之,那從容淡然的神態彷彿無視世間一切塵垢,只見他輕輕拂去汙穢,隨後竟即興揮毫潑墨,創作出了那篇膾炙人口的《小食潭記》。字句珠璣的文章如同一把銳利的劍,深深刺入了那狂放之人的心扉,讓他痛徹心扉,最終悔過自新,踏上了一條滌盡鉛華,洗滌心

靈的漫長旅途。自此之後,無數信徒如潮水般湧來,他們渴望沐浴在悟無法師那普度眾生的佛法洗禮之下,期待獲得教化與解脫的恩澤。

 關於悟無法師的容貌,人們口中流傳著這樣的描繪:他的面龐慈悲而又可親,一雙眼睛猶如秋水般柔和,似乎只需一個眼神交匯,便足以讓人心中的波瀾歸於寧靜祥和的湖面。儘管身體殘缺,但他的精神力量卻堅硬如鐵石,無論面臨何種世俗的冷嘲熱諷、艱難困苦,始終能夠穩如泰山,不為外界所動。更讓人敬佩的是,悟無法師收取的所有財物,並未私自享用一分一毫,而是悉數投入到古寺的修繕與建設之中,使得這座飽經風霜的古剎日復一日地煥發出莊重巍峨的新姿。

 如今,想要有幸目睹悟無法師的真容,其難度堪比登天摘星,遙不可及卻又令人魂牽夢繞。這一幕幕情景,宛如一幅生動鮮活的畫卷,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愈發彰顯出悟無法師那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與深不可測的佛學修為。

 李一豪在聆悉那席擲地有聲的話語之後,他那雙往常深邃如古井的眼眸,平日裡波瀾不興,此刻卻似被投進了一顆石子,蕩起一圈圈漣漪,那是對高僧悟無由衷欽佩之情的悄然流露。他的眼神如同一面歷經滄桑的銅鏡,清晰而深刻地映照出內心世界的一場自我審判:早前對未知事物的輕浮揣測與武斷定論,無疑是在以自己淺薄的認知為模具,將他人強行套入其中,從而低估了悟無大師那超凡脫俗的修為與寬廣無垠的精神境界,這無疑是對他人的極大不敬和自身認知侷限性的一種狹隘體現。

 於是在這一瞬的靈光閃現中,李一豪緩緩低下頭顱,那一低頭的動作沉穩有力,彷彿千斤重擔壓身亦能泰然處之,其間蘊含的深深認可與讚賞猶如厚重的土地承載著萬物生長。他將視線徐徐轉向對面的姬軒戎,那目光猶如熾熱的烙鐵,在靜寂的大堂內,精準而堅定地烙印在對方身上,每一個眼神都猶如暮鼓晨鐘般敲擊著人心。

 “姬軒戎,”李一豪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字句間裹挾著莊重與威嚴,“今日我對你另眼相看,你所展現的才德與品行,令本官心中頗感欣慰,甚至可以說是驚喜。今日之事,關乎社稷安危,百姓福祉,我決定委以伱一項重任——親自請得悟無大師蒞臨白馬廟,此事,你可有足夠信心與決心承擔?”話語落下,大堂內的空氣似乎也凝重了幾分。

 姬軒戎聞此言,臉色瞬間經歷了冬雪消融、春風拂過的變幻過程,從最初的愕然到轉瞬即逝的困惑,再到最終綻放出狂喜的朵。他急忙拱手施禮,那動作既有官員應有的莊重氣度,又不失謙遜低調,眼角閃爍的淚無聲地訴說著內心的感激涕零:“大人如此厚愛下官,實乃姬軒戎三生有幸,幸甚至哉!下官必將竭盡全力,披肝瀝膽,矢志不渝,不負大人寄予的這份厚重信任與期待,誓要完成這項寄託著無數人期望與榮譽的重大使命,即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