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灰燼

 當赫爾南·諾伊不尷尬時,尷尬的反而是拉莫西里埃了。

 拉莫西里埃明顯就是想要拖延時間,而赫爾南·諾伊也並不著急。雖說表面上咄咄逼人,但是卻並沒有真的將話說死。

 實際上這是弗蘭茨要求的,所謂的德意志聯軍完全就是各個邦國的軍隊臨時拼湊在一起的,雖說有了國民議會,但是在組織上比起當年盧森堡危機時並沒有實質上的進步。

 在奧地利軍隊已經距敵不到五公里的時候,有些邦國軍隊甚至還沒集結完畢。

 這倒不是奧地利軍隊沒有了其他邦國軍隊的支持就打不贏法國人,恰恰相反在阿爾布雷希特看來沒有那些邦國軍隊的掣肘,他能更好地指揮軍隊。

 不過弗蘭茨考慮的恰恰是勝利之後的問題,一旦聯軍突破薩爾堡之後前方就是平坦的洛林高原。

 在波旁王朝長期統治之下的洛林人看來,此時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毫無疑問是入侵者,但是所謂的德意志聯軍也沒好到哪裡去。

 為了儘可能不要加重這種印象,弗蘭茨需要奧爾良王朝的軍隊和官員同行。

 奧地利帝國的軍隊在阿爾布雷希特的率領下,再加上有足額的軍餉,還不至於幹出太出格的事情。

 然而其他邦國的軍隊可就沒法保證了,“打仗就是為了搶劫強抱”在此時並不是一句瞎話,而是很多軍隊的信條。

 此時的德意志聯軍可是打的民族主義的旗號,如果再讓那群人幹那些不三不四的勾當,那麼這場戰爭本身就會成為一個笑話,更加可能適得其反。

 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就一直是法國重要的兵源地,並且盛產精兵強將。

 以拿破崙時期為例,法國的24位元帥中有三位來自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其中阿爾薩斯兩人,洛林一人。

 要知道當時阿爾薩斯-洛林的總人口才佔法國的2%,而法國的元帥卻有八分之一來自該地區。

 阿爾薩斯-洛林邊民組成的萊茵軍團一直是法國軍隊的標杆,直到普法戰爭之後才逐步讓位給外籍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