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瓏秀 作品

第四十四章 試點教育的二三事(下)(第2頁)

 輕則被拳打腳踢,重則被藤條戒尺打得血肉模湖。而動手打人的,很有可能就是那個孩子的父母或是族長。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真臘人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教會的選民理論,開發出了一種近似印度種姓制度的體制。

 只要是相貌膚色偏白,講奧地利語,懂宗教的人,他們的地位就會水漲船高。

 教會最初到達磅遜時解救的那批奴隸和直接皈依天主教的人被稱為“選民”。

 而之後投奔教會的貴族、地主、商人被稱為“一等民”。再往下的平民被稱為“二等民”。而那些不信宗教的人則被稱為“棄民”。

 勞舍爾大主教聽從弗蘭茨建議,在當地實行考核制度,對於選民的要求標準尤為嚴格,所以那些身為選民的父母和族長們才會如此瘋狂地監督教學情況。

 教會在真臘直接控制的地區約有300萬人口,而選民的數量不過2萬左右,其中有3000人是護教軍成員,他們實際上在軍隊和憲兵之中幾乎佔據了所有高級官職,是除了教會的傳教士以外最有權力的一批人。

 再往後便是那些曾經的真臘精英。

 起初這些人對這種制度並不服氣,甚至一度舉兵反抗,然而雙方在軍事實力上無與倫比的差距,讓他們的希望與幻想終究破滅了。

 不要說這些真臘人,就是一度征服他們的越南人在護教軍面前也是不堪一擊。所以經過幾次大戰的考驗,這種制度反而越發穩固了。

 其實在教會一方的眼中,只有“選民”、“平民”、“棄民”的分別。所有的平民想要成為選民都要經過考核,或者是做出“貢獻”。

 當然其中的具體選拔標準自然由教會掌握。

 而選民的孩子出生之後並不會直接繼承他們父母的身份,而是同樣要經過考核或者有做出貢獻,來證明他們有成為選民的資格。

 (此外為教會犧牲,或者是做出極大貢獻的選民子女也可以直接獲得選民身份。)

 而這也是那些真臘人為能接受教育而如此瘋狂的最根本原因。不過這樣也並非沒有好處,那就是真臘上層的奧地利化變得異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