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斷其世系(第2頁)

 緊接著,圓融天皇的子女、妃嬪紛紛隨其踏上了黃泉之路。藤原賴忠、藤原兼家也先後赴死,不到半日,數以千計的日本皇室與公卿皆斷了氣。

 堆成山的屍體,在校事衛的監督下被一把火化成了灰,分作了三份,由專人秘密送至瀋州、江寧以及臺北。此前,柴宗訓早已命當地府衙,在各處修築好了帶有鎮壓亡魂性質的寶塔,如今恰好派上用場。

 處死圓融天皇的決定,乃是柴宗訓一人的決斷,他並未問過內閣與樞密院的意見,便匆匆下了將他們全數處死的決定。

 待王溥等人知道後,已經為時已晚,柴宗訓就連他們的屍首都化成了灰燼,還送出了汴京城,可說是早有準備。即使王溥等人礙於仁義,向柴宗訓提出釋放他們的建議,恐怕柴宗訓也不會聽進去一個字。

 這件事也成為了柴宗訓帝王生涯中頗為人詬病的一件事,後世人皆道其此前均可以善待亡國之君,本可直接拿下高麗,也情願等上十數年,以科舉參軍分化高麗,待高麗內部自潰。

 後世人不解,為何柴宗訓單單就對日本如此狠絕,若是隻因尚州之戰死去的數萬周軍,還尚不足令柴宗訓走出這一步。這個問題也成為了困擾史學界千古的疑問,或許只有柴宗訓本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當此之時,大周朝野就算有意見也來不及開口了,人都已經死了,再來追究柴宗訓的錯處,對他們而言沒有絲毫的好處。倒不如做一個順水人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

 後來,柴宗訓見諸臣果然來不及向他發難,心中暗道,幸好自己動手動得快,不然就殺不成了。

 直至今日,柴宗訓收到張永德與韓通送來的捷報,才終於放下了心中大石。此前如果單單處死了日本天皇與公卿,其本土還尚有一線生機,若是被那源滿仲募得兵馬,早晚終將成為大周的心頭大患。如今好了,在張永德與韓通的協作下,僅餘蝦夷一處尚未平定。

 “蝦夷不急,依朕看來,不過是順手的事,眼下要緊的是如何治理日本。”

 柴宗訓的話,打開了殿上諸臣的思路,他們紛紛建言獻策,有說仿西域北遼之例,命其建立自治州府的;也有人認為按照大周的規矩來辦就行,也不必給予日本過多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