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大衍和匈奴(第2頁)

 “你這是吃了什麼,怎麼好的這麼快?”雖然不意外,但這並不代表李汐不好奇,一個學醫的人怎麼可能對自己不了的藥品沒有好奇心呢。

 “想要?”顧景之笑了。

 “嗯吶,想要。”李汐向來不喜歡拐彎抹角。

 “藥可以給你,但沒有藥方。”這藥是宮裡的老太醫研製的,但藥方都是大夫手裡不外傳的秘密,向來都傳給兒孫或者是徒弟,他們自然沒有。

 “沒事。只有藥也行。”她也分析成分,進行反推。

 “好。”顧景之說完,便從枕頭旁拿出一個瓷瓶遞給李汐。

 看著遞到眼前的瓷瓶,李汐難的覺得有些不好意思,這藥療效這麼好,想也知道很珍貴,放在身邊向來應該是準備吃的。

 沒想到自己一開口他就答應了,這藥給了自己,想來他恢復的時間肯定會延長。

 接過瓷瓶的李汐沒有注意到榻旁的矮几上還拜訪這一個木盒,如果打開木盒她就會發現,那裡邊還有四瓶和她手中一樣的瓷瓶。

 製作這藥的藥材確實珍貴,但僅供上層人士使用還是能做的到的,只能說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不知道這個誤會的李汐,至少此刻對顧景之的大方還是很滿意的,不過她也沒打算讓他虧,五千年的文化積澱再加上現代科技文明的加持,寫個可以讓他加快恢復的方子還是不成問題的。

 “匈奴經常來邊關侵擾嗎?”

 既然以後就要留在這個地方了,李汐自然是希望做到了解,嘉峪關,大衍在邊關的門戶,想也知道的這裡不太平。

 早就對這個朝代有過了解的李汐知道,大衍王朝是架空王朝,並不存在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來,但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

 比如中華的歷史上也有匈奴,也有嘉峪關,也有都城長安。

 但在中華歷史上,匈奴是秦漢時對遊牧民族的稱呼,南北朝時稱柔然,唐朝時稱突厥,北宋時稱契丹,南宋時稱女真,明朝時稱韃靼;嘉峪關是明朝時才建立的,至於都城長安則是十三朝古都。

 大衍王朝雖然在很多地方和稱呼上都同中華歷史上的朝代一樣,但更像是嫁接。

 不過李汐也並沒有過多在意這方面,畢竟穿都穿了,細究這些也沒什麼用。

 “匈奴骨子裡就帶著侵略的血液,草原自然條件惡劣,地產土地貧瘠,他們天然就覬覦中原大地。”顧景之雖然沒有明說,但話裡卻又說明了一切。

 顧景之的話裡帶著天然的敵意,李汐沒有意外,在不發達的古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是天然的敵人。

 自古以來中原文明同遊牧文明之間的戰爭都是生存之戰,是雙方爭奪東方霸權的決定戰役!

 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呢,李汐本來是沒有立場的,畢竟在她的時代的,已經沒有了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分,大家都是中華兒女。

 在李汐看來,無論是哪個種族或者是哪個國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壞的。

 好的就交朋友,壞的就錘死!

 生存並非只是你死我活,但也可以是你死我活!

 貧瘠的草原讓遊牧民族無法獲取足夠的資源,於是只能夠傾巢南下,去掠奪資源,補充自身。

 站在場外,以辯證的目光去看待雙方的,無論是大衍還是匈奴都不能說是做錯了。

 大衍殺匈奴是為了保家衛國,匈奴侵大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很難說誰對誰錯。

 但此刻,李汐站在大衍的土地上,身為大衍人,她天然就站在匈奴的對立面。

 “匈奴好打嗎?”

 李汐直白的問出自己最想問的話。

 顧景之聽完之後忍不住笑出聲來,“好打,我們已經摸清了匈奴人的作戰手段,每次都是壓著他們打。”

 顧景之說的是真話,可能是沒有經過教化的原因,匈奴人的思維同大衍人比起來是較為僵化的。

 他們的行事更偏向於野獸,喜歡直來直去,不愛動腦子。

 不過顧景之也並非覺得匈奴全無可取之處,至少他們的騎兵還是很強的。

 匈奴人從小騎羊騎馬,挽弓射鳥,長大些後,射兔獵狐,一直在進行著無形的訓練,等到成人之後,不用特地訓練,他們便擁有作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