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一心三用 作品

第164章 道由心生

不是每個人過了五十歲,精、氣、神都會走下坡路,劉玉婷就是個特例,這個時候的她不論體質或者氣質都是絕佳狀態,剛剛進入比肩劫財助身的二十年大運,“五十坐地能吸土”用在她身上恰當至極,強大的收縮和吸吮能力讓莫逸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樂趣,辛金命女人陰柔韌性強,沒那麼高的忠誠度,逢場作戲也全身心投入,還好莫逸信天賦異稟,物理狀態至少能打敗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同類,自幼修煉道家功法,心志持恆,大學時期高強度鍛鍊身體,渾身肌肉發達,特別是胸肌腹肌,腰力充足,容貌又像極了港星劉青雲,妥妥的一個完美男人,又能知著察微、佔前卜後,關鍵時刻還能幫小婷婷在官場、生意場上做出正確決斷,時間長了,這個人見人愛的白富美徹底習慣了莫逸信懷抱,時不時會以勝利者的姿態命令莫逸信:“我可是代表,可以隨時監督你的所作所為,你要老老實實從頭到腳把老孃照顧好,聽從指揮,忠誠擔當。”一聽這話,莫逸信都會把手舉到頭頂宣誓:“絕對忠誠,永不背叛。”其實這就像溫水煮青蛙,保持適合的水溫,不過度添柴加薪,會長久維持下去,也挺好的。

“元一氣,生五行,統三才,周萬物。發乾坤之妙用,剖陰陽之樞機,在乎推四方,分其貴賤,得其中道。八字一定榮枯,是以強明其生剋制化,清濁貴賤,壽天賢愚,此原造化之始也。”

論陰陽之道《黃帝內經》雲:“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開是顯露,闔是收斂,樞是轉換。陰中陽升為少陽,升而不已化熱則為太陽,陽極生陰為陽明。陽中陰降為少陰,降而不已化寒則為太陰,陰極生陽為厥陰。”

論五行,金、木、水、火、土長生十二宮,胎、養、長生、沐浴、冠帶、建祿、帝旺、衰、病、死、墓、絕。

推四方,週而復始,輪轉不息,東、西、南、北、中。春、夏、長夏、秋、冬。風、暑、熱、溼、燥、寒。

古代陰陽家把人的一生定做一百二十年為一個週期。類比於身體生理為生、旺、休、囚、死五種狀態,納於社會關係學則為父母、兄弟、子孫、妻財、官鬼。人生一百二十年十年為一大運,三十年為一種狀態,四生、四正、四墓,墓主藏,位於四隅。

只要活的時間夠長,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四種過程,呈現在外的“象”不同而已,生活節奏慢下來就會長壽,砥礪疾行就會短命,這是必然現象。

人生的第一課其實就應該是“認識自己”,如何認識自身這個大命題,從古至今各家各派都在窮盡心血研究,最直接最深刻的莫過於陰陽家、道家、佛教,陰陽家是根本,注重窮理逐道,道家、佛教在陰陽家的基礎上注重修行自身,其他學派包括儒家都是有目的性的著書立說,注重“外求”,都是服務於人類社會精英階層的學說,愚民而剝民,吸髓刮骨,幹著男盜女娼的勾當,卻用華麗的外邊,即當了婊子又立牌坊,洗腦手段層出不窮,無所不用其極,把“人性本惡”彰顯的淋漓盡致。

“陰陽五行論”是陰陽家的核心思想,陰陽代表兩種相互對立、相互調和的力量,五行(金、木、水、火、土)則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它們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被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變化規律。陰陽的主導思想是以陰陽五行來決定天、地、人三個層次的運轉秩序。

"陰陽五行論"認為天、地、人三才中的一切都是由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的,其變化法則就是神秘力量的外在體現,即“道”,可以利用其象來預測和推演未來或者過去未發生或者發生過的千變萬化的象,大到地、水、火、風等自然現象,小到人類社會中的瑣事,可以用來躲避自然災害,指導農事,也可以指導社會政治的變遷與發展,古代大能將這兩種觀點結合起來,提出了“五德始終”,即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均由五行所主運的理念。

“天人合一”理論是源自“陰陽五行論”,天、地、人三才運轉的法則相同,《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導與自然相順應是尋求本源之道的修行法則。陰陽家主張通過觀察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來尋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強調因循天地自然的陰陽之大順,這包含了絕大部分的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知識。

有人認為陰陽家在政治倫理上傾向於儒家。其實大錯特錯,在政治倫理方面,陰陽家在並不贊同贊同儒家的仁義學說,陰陽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這和道家相一致,儒家鼓吹的“仁”“義”其實是“有為”,積極作為,有目的而為,行動的目的性很強,《道德經》雲“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仁”“義”這種“東西”會使人自我矇蔽,不得開悟,象儒家那樣積極倡導“仁”“義”,矇蔽大眾認知的理論是違背天道的慢性毒藥。

孔子向老子求學,只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儒家學說只是道家精神中的一個細枝末節,不值一提,儒家學說給大眾洗腦是為社會統治階層服務,這樣才能取悅於君王,賺得立足之地,提倡君臣上下六親之間的道德行為規範,與道家精神背道而馳,乃滅亡之論。

陰陽家思想是一種綜合性的哲學體系,它不僅關注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也不斷通過這些規律來解釋和指導人類社會及個人的行為和發展方向。有人認為“陰陽五行理論”發源於“道家”,其實不然,陰陽家理論相對於道家理論,顯得更樸實無華,貼近現實,是人類在認識自然、順應自然中的實踐總結,道家則是對陰陽家理論的總結昇華提煉,去繁從簡,去偽存真,顯得“包羅萬象、至真化一”。陰陽家的駁雜與道家的精簡相輔相成,互相包容。天地玄宗,萬氣本根。廣修浩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唯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忘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為哲學應當服務於社會變革和進步。這種實踐性使得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能夠指導社會實踐,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陰陽五行不具有鮮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他如綿綿細雨潤物細無聲,悄悄沐浴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默默滲透進人的思想,改造人的認知,日月乾坤、寒暑雄雌、晝夜陰陽、日用而不知象。

陰陽五行說具有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外在特徵,但其實是唯心主義的內核,對天地萬物的起源,老子是從道開始認識到的,”有了這個道,宇宙的秩序就建立了,這個秩序就是統領宇宙萬有的一,有了這個一,代表天地父母陰陽相互對立統一的二就誕生了,有了天地父母陰陽就產生了承載二者的氣(子),氣抱陰陽構成了三,由這個三生成了宇宙萬物,所以老子接著講:“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就是說,三的含義是氣包含陰、陽,萬物是由陰、陽、氣三者所成就的。

道從何來?

道或許是一種物質,或者是法則,或者是規律,或許是能量。

《道德經》三十二章雲:“道常無名,樸,雖小……”老子有時候稱它為“樸”,“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德經》二十五章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 “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裡老子又稱道為“大”“逝”“遠”“反”。《道德經》第五章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在這裡老子又把“道”稱作“橐龠”,晉 陸機 《文賦》:“同橐龠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 橐爚 ”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猶今之風箱,此處以此來比喻“道”生萬物如同風箱之一吸一呼,一虛一實。

老子《道德經》傳世久遠,闡述了“道”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