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立身之本(第2頁)



    春秋時代並沒有年號,漢武帝時期才出現年號,以年號來作為紀年,每次更換都會昭告天下,地方上的鄉老再廣而告之,方便普通人能夠靠譜地知道自己多少歲。



    從那之後,計算多少歲變得簡單了起來,哪個年號的多少年出生,期間換年號就累加,掰手指頭也能夠得出精確數字。



    “總歸來說,合適的兵源有二十九人。”樓令只能一一甄別,再簡單地進行測試,得出最終的數據。



    測試的方法挺簡單,定下大概的距離讓他們跑,準備重物讓他們舉,體能與力量達標就算合格。



    老樓家本來有一百二十三人,男性五十七人,女性六十六人;細分下來,男性中十一個未成年,女性中十七個未成年;年紀大的人則不作細分。



    五十七名男性中,有九人已經殘疾,他們大多是隨軍征戰導致殘疾,嚴重就失去胳膊或腿,輕度殘疾則是失去手指或腳趾;排除掉十一個未成年,剩下的三十七位成年人,有九位老人。



    等於說,刨除掉老弱病殘,老樓家的二十九個成年男性,他們僅從體能和力量上都達到了樓令預設的要求,由此可見身體素質挺不錯。



    不過,那也是應該的事情。



    畢竟,不是每日坐著讓身體機能退化,日常一直有在勞作又能讓身體差到哪去?



    “少了啊!”樓令好歹是一名‘上士’,能夠有一個‘卒’的編制。



    得到徵召令前往納賦,自己攜帶滿編隊伍,與編制出現空缺再臨時補充,不止涉及到納賦抵消應繳稅額的問題,還關乎到隊伍的磨合以及對命令的執行力。



    樓令不禁將目光投向正在勞作的奴隸,他們之中不少人是在與晉軍的交戰中被俘虜,本來就有經過各種訓練,一旦吸收就是合格的士兵。



    “不行啊!”樓令並非不想便宜那些人,主要是得有充足的理由,再來是不設條件就讓奴隸獲得自由且擁有納賦資格,他們能夠珍惜且忠心嗎?



    事實就是那樣,來得太容易不會被重視,相反歷經一層又一層的艱難考驗才會被珍惜。



    樓令先將挑選出來的人進行訓練,體能方面進行加強以及教導格鬥技,一邊也開始進行掃盲。



    “俺們是成為‘徒’了嗎?”



    面對這樣的提問,樓令看到多數人變得緊張與期盼。



    什麼是“徒”呢?不止是獲得了應徵入伍的資格,他們各方各面的待遇也理應出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