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分糧風波

    地裡的稻子搶收完成,大豆花生也陸陸續續地收回來,期間因為怕部分家庭秋收時吃不飽還分過一次紅薯。



    收回來的新鮮紅薯按人頭分到各家,小孩老人、青壯分的數量各不相同。



    不管吃好吃壞反正保證填飽肚子搶收。等公糧都交完,來年的糧種都留好就是一年的重頭戲分糧。



    龍口村的地理位置還是很優越,大部分都是水田且就千工壩水庫的正下游,全縣多少水田的水都要先經過這裡。灌溉方便再加上今年老天作美,整個秋收一天雨都沒有下,收成比往年都要好上許多。



    等到村支書一聲令下分糧,大傢伙都挑著自家的籮筐,拿上大麻袋去倉庫前面的曬穀坪排隊。



    分到的大部分都是稻子,也有少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紅薯因為要二次加工才好蓄存之前挖出來就分了。每家每戶都分了幾百上千年的溼紅薯,看上去似乎很多實際上曬乾了也沒有多少。



    且這邊氣候溼冷,要想好好儲藏必須切絲或切片曬乾,否則放不了多久就壞了。



    然後做飯的時候放曬乾的紅薯幹一起煮,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紅薯飯。



    分糧時要一邊分糧一邊統計你家願意留下多少去換粗糧?靠分的這點稻子單吃在米飯起碼有半年接不上,不是農民不肯幹實是產量只有這麼高。袁爺爺的高收品種水稻現在還沒有大面積推廣。



    龍口村村民真正可以大米飯吃到飽是八零年代分田到戶,記得小時候聽老爸說過,第一次吃白米飯時都不用菜,炫一下一碗飯下肚,那軟滑香糯真的是沒法形容,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只要買零食他都會用大米做為衡量標準。



    這個有什麼好吃的,又不飽肚子,買米可以吃一整天了。。。完全繼承了高爸的治家理念。



    高爸做為大隊長給大家聯繫的是一斤稻穀換3斤曬乾的紅薯幹這是大家公認的標準。就是去糧站換最多也就是這個標準還不一定有足量的換給你。



    而且高爸出面是以公對公去別的公社下的村子,有些村子山地多根本就不適合種水稻只能種這種雜糧,但現在日子比之前幾年好過點人們還要想要吃些細糧所以就以糧換糧,只要報上數量就可以換回省時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