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 作品

第1198章 先鋒(第2頁)

江漢平原江漢平原,乃是由大江與漢水沖積而成的平原。

而大江與漢水之間的這一片平地,正是江漢平原的最精華所在。

如今卻因為戰亂,讓這片土地荒廢了二十多年。

早年魏國仍佔有優勢的時候,魏軍的精騎,常常從襄陽出發,馳騁在這片平原上,襲擾南郡。

就算是孫權寫給大漢天子或者大漢丞相的信件,在經過荊州時,也有被魏國奪取的危險。

可想而知南郡的吳軍,在平原上面對魏國精騎時,是何等的無力。

也就是這些年來,大漢給魏國的壓力越來越大,逼得魏國不斷抽調各地兵力去填補西線的空缺。

襄陽的魏軍這才漸漸少有南下了。

此消彼漲之下,魏軍日子不好過,而荊州吳軍的日子,卻是越發地滋潤起來。

特別是荊州軍諸將,種甘蔗種得風生水起,腰包漸鼓。

又不用擔心像以前那樣,需要時時提防魏軍精騎神出鬼沒的襲擾。

而在魏國失去了關中之後,在荊州需要同時面對西面的漢軍和南邊的吳軍,兵力已經有些捉襟見肘。

不得不收縮兵力,更別說派出騎兵隨意南下襲擾。

連續兩三年沒有見到有魏軍越界,吳國荊州不少人覺得,這日子真是越來越有盼頭了。

在這種情況下,陸遜或者孫權,產生了要奪取襄陽的念頭,再正常不過了。

只要奪取了襄陽,江漢平原的主要區域,就正式納入吳國的掌握之中。

若是能好好治理一番,不出十年,荊州至少可以多出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畝良田。

到時候,說不定就能一舉擺脫荊州糧食受制於大漢的局面。

所以,無論是為了構築更加堅固的荊州防線,以防將來最惡劣的局面。

還是為了更好地治理荊州,擺脫大漢的制約。

吳國都有必須拿下襄陽的理由。

當然,這裡面涉及的一些機密與猜想,並不適合公開講出來。

不過就算是馮都護沒有細說,但由於這些年來的赫赫戰功,句扶與孟琰對馮都護皆是十分信服。

如今看到馮都護如此篤定吳人這一次是真心與大漢合作,兩人自然也就不再過多懷疑。

“那依中都護所見,我們這一次出兵,當如何做才是?”

“兵貴神速,現在我們不知道荊州那邊魏吳兩軍打得怎麼樣了,自然是越快出兵越好。”

馮都護的目光沒有離開地圖,“說實在話,我也不相信吳人。”

“不是不相信他們拿下襄陽的意圖,而是不相信他們能堅持多久。”

“若是我們出兵太遲,吳人已經退兵,那麼魏國就可以集中兵力對付我們。”

“到時候憑我們憑的這些兵力,只怕攻不下草橋關。”

句扶忍不住地再次低聲提醒道:

“可是中都護,就算魏賊沒有從宛城派來援軍,就憑武關的這些將士,恐怕兵力也不太夠……”

馮都護點頭:

“放心,我豈是那等輕敵之人?我不過是率輕騎提前過來,過些日子,後面還有兵馬與輜重隨後而至。”

聽到這個話,句扶和孟琰知道中都護的決心已下,不再有疑議。

孟琰開口建議道:

“中都護,某與句將軍,受中都護之命,一直未放鬆過對東邊的偵察。”

“據我等所知,想要通往宛城,除了走丹水河谷外,其實還有一條樵夫所行的山徑。”

“這條山徑,在武關的東邊,雖然難行,但若是由末將領著無當營的舊人,未必不能翻過去。”

(注:即唐朝以後改道的武關道後半段)

“中都護名震天下,世人皆聞中都護虎威,只要賊人知道此番是中都護親自領兵攻草橋關,宛城賊人必然全力來救。”

“到時宛城空虛,末將只需領三千精兵兵臨宛城城下,必能一鼓破之。”

馮都護聞言,心頭一動。

若是陸遜親自領兵攻取襄陽,乃至已經取得了襄陽,孟琰此計,看似危險,實則有極大的把握。

只是……

馮都護終究還是搖了搖頭:

“策乃上策,只是時機未至,此時大漢取宛城,有背腹受敵之險,還不如暫且放在魏賊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