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 作品

第1230章 三路並進(第3頁)

司馬懿可是隻老烏龜,從他把關中佈置成刺蝟般的防禦就可以看得出來。

若非馮都護所領的涼州鐵騎,是跨越時代的騎兵,能從涼州繞道幷州,直插司馬懿的後背。

關中一戰,要打多久,要犧牲多少將士,還是個未知數。

從長安出潼關至洛陽的這條路,多是崎區險徑,司馬懿怎麼可能讓大漢長驅直入?

真要一路打過去,莫說需要多長時間,就是以大漢現在的實力,恐怕得舉國之力,才有可能打通崤函古道。

潼關到洛陽之間的大河水道,並不是說不能利用。

前漢孝武皇帝為了征伐匈奴而開挖關中漕渠,漕渠所運輸的糧食,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從關東運過來。

只是效率極低,而且要耗費大量的民力物力。

特別是弘農到陝縣(即靈寶到三門峽)這一段,最為危險。

需要先在大河兩邊的懸崖上開鑿棧道,再讓縴夫在棧道上拉著船隻艱難而行。

否則的話,船隻根本無法在大河行駛,要麼是被洶湧的河水吞沒,要麼是撞上河裡的暗石而翻船。

饒是如此,運糧的船隻,最好的情況,仍不過是十存三四,超過一半都餵了大河裡的魚蝦。

這樣的運輸方式,就是在國力強盛時期,都難以長久持續。

要不然孝武皇帝后期,怎麼會造成“城郭倉廩空虛,民多流亡”“天下虛耗,人復相食”的慘狀。

在人口稀少的三國時代,除非迫不得已,否則是不可能幹這種事的。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曹叡想要把長安的銅人和承露盤運往洛陽,卻無法利用大河運輸的原因。

因為那個時候的魏國,面對季漢強大的壓力,已經是在苦苦支撐,哪還有多餘的民力?

就算是有民力,也有超過一半概率會在大河裡翻船,瘋了才會用大河運輸。

雖說季漢的大軍後勤壓力,相對於同時代的魏吳兩國來說,可能會輕鬆一些。

但想要保障後勤通暢無阻,肯定不可能光靠崤函古道這條崎區險徑。

終究還是要徵發民夫去重修棧道,去當縴夫拉船。

真要那樣幹,能統一天下還好說。

萬一還沒統一天下,季漢就先耗盡民力崩掉了,那阿斗可就妥妥是漢煬帝了。

司馬懿極有可能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故而這才想盡辦法襲取上黨,然後控制幷州。

他這就是想要阻止季漢彷秦國滅六國故事。

戰國時代,秦國屢屢從函谷關出兵關東,皆不能全功。

而到了秦王政時代,秦軍不走崤函古道,而是從幷州之地或南下吞韓,或東進滅趙,進而一統天下。

所以司馬懿這想要逼大漢走最難的那條路啊!

但見馮都護搖了搖頭:

“伯約有志打到洛陽,這個很好。只是這一次,我不強求你們直搗洛陽什麼的,只要打下函谷關就行。”

“當然,就算是打不下……”

馮都護略一沉吟,最後還是沒有說出後半句,而是轉而說道:

“不管如何,你們能打多遠就打多遠,想怎麼打,就怎麼打,聲勢越大越好,我不會干涉。”

說到這裡,他坐直了身子,加重了語氣:

“若是司馬懿只顧謀取幷州,導致洛陽空虛,讓你們一路攻打過去,趁機到達洛陽城下,那自是最好。”

不過這種情況,在馮都護看來,乃是想當然耳。

看到二人面露喜色,他提醒道:

“只是司馬懿此人,領軍頗有一套,行事又極為小心謹慎,依我看來,他恐怕不會如此大意。”

“所以你們一定要記住:量力而為,千萬不要過於勉強,真要事有不諧,就立刻退守潼關,明白麼?”

馮都護的目光落到二人身上:

“上黨出了問題,尚還可救,但若是連潼關都要出問題,那麼局勢可就真正崩壞了。”

“魏延之事,可一而不可再,明白麼?”

中都護這是拿魏延之事來提醒自己呢!

姜維和柳隱心裡一震,連忙鄭重應下。

在兩人準備離開的時候,姜維終是沒能忍住:

“中都護打算前往河東?”

馮都護打了個哈欠,舉起手裡的預桉文件擋住臉,打完呵欠,這才放下文件,說道:

“沒錯,待李信厚(即李球)他們到了,我打算前往河東,會一會司馬懿父子。”

關將軍前往太原,在北。

姜維柳隱前往函谷,在南。

馮都護前往河東,坐鎮中間。

三路並進。

馮都護一邊說著,一邊眯起了眼睛,也不知是累了想打瞌睡,還是在想著什麼。

司馬懿,我倒要看看,你打算把重點放在哪個方向。

只要太原不失,一切就都來得及。

王平,莫要讓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