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 作品

第1284章 九原與鄴城(第3頁)

  兩位輔政大臣截然不同的態度,讓傅嘏堅定了太傅才是大魏真正的社稷忠臣的看法。

  看到太傅沒有回應,傅嘏不由地稍稍提高了聲音:

  “太傅?”

  司馬懿似乎這才回過神來,只見他低下頭,把毛筆拿起來放好,然後又抖了抖衣襟,面有歉意:

  “蘭石,吾方才失態了,莫怪。”

  看著太傅面容蒼老而疲憊,全身上下透出凌亂而狼狽,傅嘏心裡就是一酸。

  太傅為大魏耗盡心力,不惜以六十又三的高齡,親領陣前,討伐西賊。

  而另一位輔政大臣,正值壯年,卻是躲在後方驕奢淫逸,甚至陷害忠良,拖累前方,委實可恨!

  但見傅嘏眼中的大魏社稷忠臣閉上眼,長長地嘆息:

  “大魏痛失一四朝忠臣矣!”

  嘆息畢,司馬懿又問道:

  “大將軍打算給滿公上何諡?”

  “尚未議定。”

  司馬懿聞言,勃然色變:

  “滿公立志剛毅,勇而有謀,典兵在外,專心憂公,有行父、祭遵之風,今不幸病逝,當早定美諡,以褒忠良,豈可久拖?”

  當下立刻執筆寫了一封奏章,遞給傅嘏:

  “煩請蘭石立刻派人送往許昌。”

  傅嘏應了一聲喏,接過信,轉身出門。

  不一會兒,他又重新回來,恭聲道:

  “太傅,已經安排人送去了。”

  司馬懿臉色鬱郁,點了點頭,好一會才說道:

  “這些年來,多虧滿公在朝中周旋,許昌那邊,才沒有斷了洛陽大軍的糧草,沒想到……唉!”

  看到太傅扼腕嘆息不已,傅嘏安慰道:

  “太傅,滿公年近九十而逝,可謂喜喪,且如今我們從洛陽脫困,駐軍冀州,已無缺糧之憂,也算是不枉滿公在朝中援手。”

  司馬懿搖頭,面色沉重:

  “吾所在意者,豈是缺不缺糧?而是滿公一去,朝中能識大局者,益少矣!”

  “去年一戰,吾伐蜀無功,本以為會被人說是虛耗錢糧,沒想到許昌那邊更甚,連襄陽都失了。”

  說著,司馬懿臉色越發憂慮:

  “傳聞襄陽失守,乃是因為大將軍聽信小人饞言,導致援軍不能及時趕到,這才讓吳寇搶了先機。”(第1208章)

  說到這裡,司馬懿恨恨地一拍桉幾,面容變成憤然:

  “我只道臺中三狗貪財亂政,沒想到連這等軍中大事,他們也敢胡亂插手!”

  “吾恨不得領大軍南下許昌,清君側,誅國賊!”

  “太傅切莫衝動!”傅嘏嚇了一大跳,連忙勸說道,“朝廷才剛下詔,讓太傅節制冀州諸事,以防西賊。”(第1265章)

  “若是太傅領了詔令,其後又舉兵清君側,只怕大義要為世人所疑,還是且再從長計議。”

  司馬懿吐出一口氣,苦笑:

  “吾又何嘗不知?只不過實是胸中鬱氣難消,不吐不快耳。”

  傅嘏建議道:

  “太傅手握大軍,冀州多糧,太行險要,只要阻塞諸陘,西賊何懼?太傅只管安守冀州,以待時機,萬不可著急。”

  “依嘏看來,既然冀州大局已定,太傅下一步,不在南,而是在北啊!”

  “北?”

  “正是。”

  冀州北邊有什麼?

  幽州。

  司馬懿若有所思地緩緩點頭,接著似是想起了什麼,語氣頗有些無奈:

  “吾又何嘗不知?只是數月前,吾曾寫信給王元伯(即幽州刺史王雄),只是彼一直沒有回信,奈何!”

  傅嘏笑道:

  “此一時彼一時也。太傅寫信時,冀州名不正言不順,王元伯好歹也是一州刺史,豈會輕易便聽從太傅之命?”

  “而此時又與數月前大不同。今太傅節制冀州,乃是有朝廷詔令,可謂名正言順。幽州西有西賊,北有胡人,東有公孫氏,三面皆險惡之敵也。”

  “幽州居其中,兵力不足,糧草不備,安能獨力拒之?太傅不妨再書信一封,言明利害,相信王元伯會知道如何選擇。”

  司馬懿一聽,眼睛一亮,捋了捋鬍鬚:

  “妙啊!”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