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 作品

第1164章 專家


  以農耕時代,為什麼一開始是北方中原遠比南方發達?

  在同樣受到戰亂的情況下,為什麼北方中原的恢復能力要遠比南方更快速?

  因為在江南沒有得到徹底的開發前,在雙季稻沒有被推廣以前。

  北方和江南的糧食產量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人活著,就得吃飯,不吃飯就得餓死。

  就算是後世的工業信息時代,糧食也是某些大國影響乃至控制世界的主要工具之一。

  更別說在農耕時代,糧食的產量,直接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人口上限。

  而糧食產量與人口多寡,則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力上限。

  至於能不能把潛力發揮出來,那就是執政者的事。

  一場春旱,讓吳國哀嚎遍地,才到盛夏,不少百姓就已經註定今年顆粒無收,不敢想像到了冬日會有什麼樣的慘狀。

  對魏國來說,這一場春旱是雪上加霜,只能多補種一些菽,祈求著能多收一些秋糧。

  而漢國,小胖子還有心情在減賦稅——大不了今年多吃一些東吳的海產品。

  畢竟吳國的錢不值錢,只能拿特產換物資了。

  同時蜀地不少人家,悄悄地在心裡盤算著賣給吳國的糧食還有多少提價空間。

  這就是各國生產力的最具體體現。

  這一場蔓延各地的旱情,也讓魏吳兩國徹底露出了胖次——季漢穿了一條安全褲。

  “穿上褲頭再出去!誰敢就這樣光著出去就彈小雀雀!”

  大河邊上的五原縣學堂,修了兩個大水池,引水入內,成了學堂學生消暑的好去處。

  從涼州調過來的李八郎,已經是五原縣縣丞。

  若是能安心在邊地呆幾年,後面升個縣令,那就容易多了。

  成為縣令之後,就算是正式在大漢官場立穩腳跟。

  只是五原縣的人口,絕大部分是興漢會的鍊鐵工坊職工和家屬。

  所以五原縣的李縣丞,這三年來,要說輕鬆,那自然是輕鬆,因為沒有多少事可做。

  但要說苦逼,那也是苦逼。

  因為堂堂一縣縣丞,居然還要兼職管教學堂的學生。

  鍊鐵工坊的職工,有漢有胡,孩子自然也是漢胡相雜。

  胡人的孩子,沒有經常洗澡的習慣。

  冬天還好,盛夏這麼熱的天,不洗澡的話,當真是能臭死個人。

  衛生習慣不好,萬一有了疫病那就更是要命。

  所以學堂都會像趕鴨子似地趕著他們去池子裡洗個澡——同時順便消消暑。

  十歲前後的孩子,正是跳脫得像個猴兒的年紀,玩嗨了,一個不留神,就光著身子竄出去了。

  所以李縣丞要牢牢地盯著他們。

  看到哪個不聽話,直接就是揪著小雀雀彈。

  這些胡人的孩子,說是學生,實則他們的父母早就替他們跟興漢會簽了半賣身契約。

  以後至少要給興漢會幹夠十年,才能離開。

  對興漢會來說,是預定下了未來十年的勞動力。

  而對於胡人來說,則是有人保證自己孩子未來十年的溫飽問題。

  雙方都覺得自己賺了。

  至於當事人長大以後會怎麼想,卻是沒有人在意。

  想要擺脫這個命運,除非他們能考上皇家學院。

  不過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學院一年才收多少學生?

  像大河鍊鐵工坊學堂這種漢胡混讀的學堂,未來兩年裡能有一兩個學生進入學院,那就算是安慰了。

  所以李縣丞不怕報復,抓住了不聽話的學生,就可勁地彈。

  離學堂不遠的地方,豎著高高的水車,正在不斷地轉動著。

  從大河引過來的水,被水車抽到水渠裡,再順著水渠,流入新開的田地,滋潤著莊稼。

  大河兩岸種了一些春小麥,已經快要可以收割了——橋山以南,種的是冬小麥,也就是秋天種,來年夏天收。

  而橋山以北的河套地區,種的則是春小麥,春天種,夏末收。

  春小麥的口感不如冬小麥,而且產量也要比冬小麥低一些。

  只是這種年頭,人能吃得上飯就是老天恩賜了,誰還管好不好吃?

  所以口感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春小麥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耐旱。

  這一點,讓它可以在農耕線以北種植,彌足珍貴。

  只是九原故地,基本都是重新開墾的耕地。

  為了保證收穫,這兩年種得更多的是比春小麥更能適應環境的黍和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