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 作品

第0660章 我不是針對你(第2頁)

  於是侍中劉曄建議曹睿,“公孫氏佔據遼東由來以久,有海水和山險阻隔,又與胡夷相通,絕遠難制。”

  “如若任由公孫氏這樣下去,必生後患,等公孫氏當真反叛大魏,到時候想要誅之,則難矣!”

  “不若趁著公孫淵新立,其國內還有不少反對他的人,出兵遼東,同時開出懸賞,那些反對者加以協助,如此一來,說不定可以不戰而定。”

  若是換作平時,曹睿自然會考慮一下這個意見。

  只是今年大魏連續兩場大戰,元氣大傷,自家的事情都應接不暇,哪還有時間去管那遙遠的遼東?

  於是他當場就罷了這個提議,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同時詔令天下,罷兵休戰,讓邊疆將士緊守邊關,不得擅啟戰端,以休養生息。

  也幸好無論是西邊的蜀漢,還是南邊的東吳,都沒有繼續大規模寇邊的跡象,這才讓他暫時緩了一口氣。

  只是曹休的死去,再加上前些日子堂堂夏侯家居然只有一個夏侯楙勉強能用,讓曹睿感覺到了一絲危機。

  大魏從來就沒有擔心過人才匱乏的問題。

  但曹睿此時不得不考慮宗親的人才問題——夏侯家算得上是半個宗親。

  他把夏侯淵的次子夏侯霸派到鎮守關中的曹真門下,把四子夏侯威任為荊州刺史,六子夏侯惠提為黃門侍郎,七子夏侯和任河南尹丞。

  一時間,夏侯家的夏侯淵這一支,盡顯榮耀。

  最為高興的是夏侯霸。

  因為他的父親和弟弟死於蜀人之手,他常為之咬牙切齒,立志定要報仇雪恨。

  如今得去關中這個與蜀人對峙的前線,他覺得自己為父報仇的機會終於要來了。

  當下便以最快的速度收拾行李,雄心勃勃地趕往關中。

  雖然大魏如今情況不算太好,但在局勢沒有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曹睿仍然有著十足的信心。

  中原乃天下之中,只要自己學先帝,與民生修養生息,政傾惠民,不出幾年,大魏就能很快緩過氣來。

  反觀蜀虜,此次雖僥倖得勝,但最終也只不過是割走荒涼之地的隴右罷了。

  況且此時仍忠於大魏的涼州,對蜀虜來說,猶如芒刺在背,不得安寧。

  而東吳看似大勝,但更是寸土未得。

  以前大魏屢次徵吳,又不是沒有敗過,損失比這次更為慘重,也沒見東吳能如何?

  中原緩氣一年,抵得上蜀吳三年,怕什麼?

  只要守好關中、荊州、揚州三地,大魏就仍是佔盡優勢。

  曹睿在考慮今後幾年的事情,孫權同樣也在考慮大勝後的事情。

  不同的是,曹睿是有些憂慮,而孫權則是不勝歡喜。

  此次大勝,足以令自己的威名響徹天下,登基一事,再無慮矣!

  他帶著得勝的將士回到武昌,大開宴席,歡慶勝利。

  酒至半酣,太子孫登舉酒為壽,孫權一飲而盡。

  他再看向太子那邊陪坐的人,有顧譚、張休、陳表、諸葛恪等人,於是便笑道,“元遜前來。”

  諸葛恪連忙上前。

  孫權令人倒了一杯酒,笑道,“此次大捷,子瑜(諸葛瑾)在南郡抵擋司馬懿,令其不能寸近,實有功勞。如今子瑜在南郡不能前來,這杯酒你便代飲如何?”

  諸葛恪接過酒,“微臣替大人謝過大王。”

  然後一飲而盡。

  孫權感慨一聲,“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敦仁厚義,我得子瑜,實是幸也。”

  說著,他看向站在下方的諸葛恪,問道,“你覺得,你的父親與你的叔父(諸葛亮)哪個更為賢德?”

  諸葛恪知其意,便大聲說道,“自是大人更賢。”

  “為何?”

  “大王為雄主之才,大人知奉侍大王,而叔父不知,故大人實是賢於叔父。”

  孫權聽罷,大笑起來,問向坐在下首的費禕,“文偉覺得如何?”

  費禕起身答道,“子贊父之美,乃是孝行。且丞相與驃騎將軍(諸葛瑾)乃是兄弟,此等家事,恕禕不便置喙。”

  孫權讚許地點頭,然後又對著諸葛恪說道,“令汝為酒監。”

  諸葛恪應諾。

  待輪到給張昭倒酒時,張昭已經有了醉意,不願再喝,對著諸葛恪說道,“我醉矣!大王這般強令我喝酒,非是敬老之舉。”

  孫權在上頭接口道,“若是你能說服張公,那麼他就不得不飲這杯酒了。”

  諸葛恪看著眾人皆是別有意味地看著他,知張昭是在為難自己,當下便說道,“昔日太師姜尚年有九十,秉旄仗鉞,猶未告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