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不信 作品

第242章 證據真相,沒那麼重要


 李治其實並不能理解三受降城背後真正的意義。

 畢竟他並非馬上天子,加上自幼體弱,並不好此道。

 只是最近一連串的事情證明,陳青兕只要給他寫上這麼一大堆的東西,就沒有出錯過,對於他的能力,已經產生了一定的信任。

 不過李治在這方面從不盲目,還是派人去請李績、高侃,聽聽他們的意見。

 諮詢李績毋庸置疑,作為軍方

 哪怕他已經決定的事情,也要問上一問,以表明自己對他的重視。

 至於高侃,則是因為高侃常年活躍於北疆,對於北疆的情況極為了解。

 高侃現任衛將軍,就在皇城任職,先一步抵達。

 李治將陳青兕的《請設三受降城疏》讓內侍遞給了他。

 高侃並不知陳青兕的許多事情,畢竟他的大局觀關乎朝廷未來的戰略,在沒有實施之後是不方便透露的。

 在靈州一戰打的確實漂亮,但也沒啥值得吹噓的,除了在士林中造成了不小的反響,于軍方這裡卻也沒有引起很大的轟動,屬於家常便飯的戰績。

 所以在高侃這種指揮過到滅突厥可汗戰役的大將來說,幾個小葉護,不值一提。

 拿著奏疏的時候,高侃嘴上沒有說話,心中不免有些輕視,這打了一場仗就在軍事上指手畫腳了?

 可當他看了《請設三受降城疏》的內容之後,眼神立刻變了,當年他奉命討伐突厥車鼻可汗的時候,朝廷是沒有出兵的,李世民直接徵調回紇、僕骨等部讓高侃指揮。

 高侃就領著十餘騎親衛,在草原上帶著鐵勒人打突厥人。

 這一仗打了一年九個月,他指揮著鐵勒族部一起生活的一年九個月,對於他們的生活習性攻防特點,瞭如指掌。

 三受降城體系可算是打在了草原諸部的死穴上了,用少許的兵力,便能震懾整個河套。

 高侃忍不住道:“陳先生竟有如此遠見?”

 李治看高侃少見多怪的樣子,身為伯樂的他,不免自得道:“陳愛卿之能,高將軍只知冰山一角罷了。”

 李績此次到來。

 對於陳青兕的《請設三受降城疏》,這位司空相對平靜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