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不信 作品

第十二章 屬於他李治的奇才


                 李治被問的一言不發,臉色有些陰沉。

  不管是高句麗還是百濟,離中原太遠,又地處貧瘠不是大唐發展的方向。

  屢屢用兵,並非貪圖那窮山惡水之地,是想要一個安穩的大後方。

  如果如陳青兕說的那樣,高句麗、百濟舊民不斷復叛,需要朝廷將大量心神資源投入海東,真就得不償失。

  陳青兕並不是危言聳聽。

  歷史上新羅就是這麼幹的。

  金庾信這位號稱海東孔明,儘管比不上諸葛武侯,卻也絕不是吹捧出來的易與之輩。

  對於大唐的態度,金庾信有一句名言:犬畏其主,而主踏其腳則咬之。

  此言足以表明:即使唐朝是宗主國,如果威脅到新羅的利益,新羅也不能無動於衷,要敢於對抗。

  故而歷史上唐朝覆滅高句麗、百濟的時候,新羅文武王便聯合並扶植了海東半島上的原高句麗和百濟的反唐勢力反唐,將唐朝拖入戰爭泥潭。

  唐朝因為吐蕃的崛起,一直分心他顧,沒有辦法全力對付新羅。最終雙方以大同江作為分界線劃分了各自在海東半島的勢力範圍。經過這場戰爭,新羅奪取了百濟故地和高句麗在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唐朝也鞏固了自己在大同江以北,遼東地區的統治,體面的從海東半島適度抽身,集中主要精力對付吐蕃。

  說是體面,但大唐與新羅最後五五分攤戰果,還是小輸一籌的。

  因為此事可行,所以李治望向陳青兕的眼中略帶慶幸,還好此人乃朕的臣子,假若歸於新羅那可了不得。

  大殿中沉寂了片刻。

  李治說道:“那以愛卿之見,應當如何?”

  他說這話的時候,對陳青兕的稱謂,已經主動從卿,變成了愛卿。

  陳青兕道:“以臣之見,可從兩方面入手。其一,使新羅無力與朝廷爭奪高句麗、百濟之地。其二,培養高句麗、百濟親唐之士。”

  李治精神一振,說道:“愛卿細細說來!”

  陳青兕道:“這也是臣說程國公此次西征,無功而返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可以西線被拖住為由,暫緩出兵。讓新羅先硬抗高句麗、百濟的進攻,待他們損失慘重,付出一定代價以後,再行出兵,使得他們在戰後無力爭奪高句麗、百濟之地。至於培養培親唐之士,是為了便於戰後穩定人心。與其在他們當地選擇豪紳重用,不如由我們培養豪紳。國子監中有各國學子,可以將他們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