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洛特阿麗莎 作品

一千一百零二章 上國海船技術,營造法式,一千六百料的大遮洋船!


                 “大人님!那個營造法式,就是一種造船模子,是造船的形制和規矩。每一種船型,都有著固定的成法,也有著傳承法式的口訣…呃…您不明白?怎麼說呢,每一種船型,它有固定的形制,但沒有固定的尺寸。所以船匠們背營造的法式,背得不是具體多長多寬,而是其中的部件比例,是那個幾成比上幾成…”

  “啊!大人恕罪,小的口拙,還是說的不清楚,我們就說艘遮洋船吧!…這種海船的營造法式,是上國大明傳給我們的。我和幾個船匠一起,參與了這艘船的建造,也背熟了營造法式的…”

  “您問具體怎麼建?呃,這麼說吧,建船之前,得先有一把度量的尺子!所有的營造法式,都有一把尺子!尺子!…用這把尺子的長度,和背熟的法式口訣,也就是和其他部件的比例,來確定船上各處的規格和用料…而這把尺子,就是整船的龍骨!”

  陽光燦爛,海船在大洋上航行,四處是茫茫的水天,北方是隱約的島鏈。船匠金善樹伏跪在地上,恭敬行了禮。然後,他站起身來,先是小心翼翼的講解比劃。只是雙方的語言並不通暢,更多的需要靠手勢和動作。

  看著一臉和善、連連點頭的祭司大人,金善樹聲音漸漸變大,比劃也更加起勁了。他只要講到從事了二十年的造船,平日裡畏畏縮縮的模樣,就消失不見。而此刻,看他眼中洋溢出的自信神采,看著他微微挺起的胸膛,就好像完全變了個人一樣。

  “主神見證!您看我的腳步!數我的步數!…一二三…十五!…從船頭到船尾,是整整十五步!十五步,就是這艘船的龍骨,是這艘船的尺子!”

  “十五步的龍骨?…造船的尺子?…”

  博識者米基眨了眨眼睛,臉上若有所思。這些西海部族所用的“步”,竟然和陛下神啟的尺度一樣,大約是兩腳各走一次,在一米三左右。而十五步的龍骨,就是大約20米長,其實和長船的長度基本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東亞造船計算的“料”,是明確的體積單位。每一百料的排水體積,大約在30-40噸。而這艘兩百料的遮洋船,載重大約在70-80噸之間。

  “大人!按照遮洋海船的營造法式,龍骨為尺,接著確定三根桅杆。中間主桅杆應比龍骨長度略少,記十中取八,便是十二步長(15.6米)。而船頭桅杆,則為主桅杆三中取二,即八步長(10.4米),傾斜向前。至於船尾桅杆,為中間主桅杆的一半,則為六步長(7.8米),傾斜向後…”

  “呃,您問為啥前桅向前,後桅向後…應該是為了斜著些,借風調帆,與主桅杆配合?…您看,樸帆匠也在點頭的,那就是了!…”

  說到這裡,船匠金善樹看著有些困惑的博識者米基,想了一會,就伸出右手手掌。接著,他扣住大拇指和無名指,豎起其餘三根手指,給眾人看。而看到這一幕,僧兵渡邊心中一抽,感覺左手獻祭的斷指,又在隱隱作痛了。

  “大人,您看!這食指就是前桅,中指就是主桅,而小指則是後桅!它們伸直傾斜的長度和角度,就大約是這桅杆該造出來的樣子…您問為啥?當年老師傅教我們,就是這樣教,讓我們這樣記的!…”

  “主神蘿蔔庇佑!…那個確定三桅後,再用桅杆來確定帆寬。這三面風帆橫著的寬度,都絕不能長於中桅杆高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都在四步寬(5.2米)以下,高度則與桅杆相同…您問為啥?因為三面船帆合在一起,不能比龍骨長啊!這船上的都是縱帆,前後船帆轉向的時候,可不能互相碰到影響了…”

  “至於船身的最大寬度,則是龍骨長度的三中取一,即五步(6.5米)。而船底的形狀,也有說法,叫‘上面平著像個橫,下面側著像個刃。刀斬開水,破浪航行,這樣才來的快!’…”

  船匠金善樹比劃著刀刃的樣子,講述著中式帆船中宋代成熟的“v形船底”。而這樣設計船身的結果,不僅航行極速,還能在船底自然加固,抵抗海上的風浪。當然,這樣深“v”的船底,也就讓船隻的吃水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