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 作品

第1016章 搖人1

【搖人1】

 北漢是宋遼兩國的遮羞布,是兩個強權的緩衝,北漢的滅亡為宋遼大戰吹響了號角,“高梁河之戰”便是開幕戰。雙方互有勝負,即便是被後世調侃為“高梁河車神”的趙光義,也沒有傷及元氣,雙方誰也不服,都憋著一股勁兒。

 雙方邊境衝突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

 太平興國七年(982)4月,遼景宗耶律賢經過一番籌備之後,御駕親征,以三萬騎兵作為先鋒,分三路南下:西路闖雁門關,中路攻府州,東路擊瓦橋關。

 很快,趙光義接到前線的奏報:雁門關潘美大破遼軍,斬首三千,越境追殺殘軍,又攻克遼國據點36座,俘獲人口一萬多,俘獲牛馬牲畜五萬多頭;府州折御卿大破遼軍,斬首七百餘,生擒敵酋百餘人,繳獲兵器牛馬萬餘;瓦橋關崔彥進大破遼軍,斬首兩千級,繳獲兵器牛馬數萬……

 三路遼軍無一例外全線潰敗。

 遼景宗耶律賢率主力走東路,從今天的河北省南下,結果在滿城(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同樣遭遇慘敗,守太尉悉瓦里被擊斃,總指揮耶律善補被宋軍包圍,幸虧耶律斜軫拼死相救才得以生還。

 面對全線的潰敗,遼景宗耶律賢無奈下達了班師的命令,垂頭喪氣地返回遼國。

 回國後,遼景宗耶律賢鬱鬱寡歡,僅僅過了三個月就“不豫”,幾天後就駕崩了,享年35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遺詔皇子耶律隆緒繼位,耶律隆緒時年僅有12歲,所以耶律賢遺詔由他的皇后監國攝政。

 遼景宗去世的消息極大鼓舞了趙光義,幼主登基、孤兒寡母、主少國疑……這劇本我們大宋太熟悉了!

 然而趙光義不知道的是,耶律賢的這位皇后可不是一般的婦道人家,她是遼國曆史上唯一能與“斷腕太后”述律平相提並論的女強人,她就是中原人口中的“大遼太后蕭燕燕”、“蕭太后”,楊家將故事中的終極Boss。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看志統宇內的宋太宗趙光義。

 自“高梁河之戰”後,宋太宗沒有消沉氣餒,他越挫越勇,積極籌備北伐,數年的邊境衝突中,宋軍也是勝多敗少,為趙光義增添了底氣。

 在內部,趙光義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太宗版的“杯酒釋兵權”等,加強了中央集權,又使各種手段讓趙德昭、趙德芳、趙延美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極大鞏固了自身地位,使大宋上下全都擰成一股繩;

 於外,趙光義大舉搖人,糾集國際反遼勢力,建立反遼統一戰線。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牢不可破的聯盟:

 “逢場作戲”——渤海國

 這是一個遙遠的名字,一個悲傷的故事。

 渤海國出自半島上的民族(高麗之別種),唐高宗平高麗,帶著一部分高麗人雄赳赳氣昂昂返回鴨綠江,安置在遼東地區,後來契丹人興起,也拿半島上的小朋友練手,一個叫大祚榮的高麗貴族被迫流亡至此,唐睿宗便讓他統治這個地方,並封他為渤海郡王,這裡也就有了一個新名字——渤海國。

 後唐時,渤海國被耶律阿保機吞併,更名為東丹國,留長子耶律倍坐鎮。阿保機死後,渤海國爆發了大規模起義,之後也時常爆發或大或小的起義,均被遼國鎮壓。遼國把渤海當成殖民地,無情壓榨,除了經濟方面的考慮,更多的則是削弱渤海國綜合實力,打擊“復國主義”分子。

 在遼國系統性的削弱之下,渤海國的反抗意志和實力均遭重創,“渤海復國”逐漸成為了一個傳說。

 後周初年,不願臣服遼國的渤海貴族崔烏斯等三十人潛逃到汴州,尋求政治庇護,這也是五代時期中原與渤海國的最後一次聯繫,“其後隔絕不能通中國”。

 一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趙光義滅掉北漢,隨後進攻幽州。期間,一個叫大鸞河的渤海貴族率領部族三百餘騎兵投奔大宋,被封為渤海都指揮使。大鸞河的出身無從考證,不知他是否是開國之王大祚榮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