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蘭 作品

第381章 南洋的十字路口

就如同其他的商港一樣,每個大船隊到來的日子,都是碼頭附近最熱鬧的時候,連帶著整個外圍的商業街,全都活躍了起來。

 這兩年呂宋港的規模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卻從一個普通的商業港口,變成了一個南洋與大明貨物的集散地。

 來自南洋各處的香料,在這裡可以換成大明的瓷器、茶葉、絲綢,乃至各種日用銅器。

 這也是張小白在此設立商行的初衷,他的船隊運載能力太強,遠超出一般的商隊,如果每次都要費力籌集貨物,實際上是降低了整體的效率,所以他需要一個具備大宗貨物籌集能力的港口。

 呂宋港就是在奔著這個目標努力,並且有了一定的效果。

 附近的其它部落,乃至附近的八打雁、蘇祿、宿務、吞多等大大小小的王國,也都知道了在呂宋港可以換到大明的各種貨物。

 甚至商行接待過的最遠距離的常客,是來自望加錫的香料商人,用一船肉豆蔻和胡椒,換走一些瓷器和絲綢。

 是的,就一些,大概不到也就能裝船滿船艙的四分之一。

 香料在雖屬於南洋的特產,可是在南洋的價值並不算太高,而大明的絲綢和瓷器,只要安全運到南洋,那就是高檔貨。

 當然,那個商人也不會少賺,畢竟這些瓷器和絲綢運回去之後,他能換到更多的香料。

 對於這些商人來講,風險和收益都是要考慮的問題。從望加錫到呂宋港,一路上沿著海岸和島嶼就能到達,安全更有保證,陸地絕對不會在他們眼中消失超過半天。

 而如果要到大明去進貨,那風險就要高上許多倍,十幾日不見陸地的航行,對他們來說難度太大了。

 呂宋港的出現,已經讓他們的貿易路線,升級了一個檔次,不再僅僅侷限於從港口接收貨物,而是可以直接對接更高一級的分銷商。

 “從去年埃斯科拉男爵帶著船隊來過之後,來這裡的商船越來越多,僅僅上個月就來了12條大中貨船,這還沒算附近部落的那些小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