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回到十歲時(第2頁)

 可再模糊的記憶,跟錢有關的,那還是忘不掉。

 她帶著兩個妹妹還有大堂妹,四個女孩織漁網掙工分,結算的時候,一條漁網能拿幾百個工分!

 漁網有大有小,還有專門的分類用處,捕什麼魚用什麼網,都有講究。

 就拿普通的小黃魚網來說,織一條漁網,不用兩個月,能拿到六百多個工分。

 女娃能織漁網掙工分,男娃們不行嗎?

 當然不行,這漁網的網線都是尼龍線,有粗有細,要先纏到線梭子上,再用來織網,男娃們手腳不夠靈活,這個活還真就幹不了。

 姚家六個成年男人,除了姚爺爺,五兄弟都在船上討生活掙工分。

 姚倩的爹在家裡是長子,在大隊裡是個船老大,一天掙十三個工分,其他四兄弟一天十個工分。

 大隊再按照工分給漁民們分錢,除了每個月支取一部分錢以外,剩餘的部分,到年底再統一結算。

 漁民們每個月拿著糧本去糧站買供應糧,這點跟城市戶口有點像。在船上幹活的男勞力一個月有四十斤口糧,家裡的女人一個月三十斤口糧,孩子們一個月二十斤,十歲以內的孩子一個月十六斤口糧。

 只是,他們是漁民,跟端鐵飯碗的城裡人,到底不一樣,漁民要看天吃飯,碰到颱風天,或是別的惡劣天氣,漁船好幾天都沒法出海,也就意外著家裡男人沒有工分了,家裡媳婦和女娃們織魚網的工分,就顯得尤為重要。

 早些年,姚爺爺立過功,解放後,上面論功行賞,讓他端上了鐵飯碗,安排他在公社的供銷社當個倉管員。

 姚奶奶和姚爺爺身體很好,特別能生,一口氣生了五個兒子,兩個女兒。

 依次是長女姚大姑,接下來是大兒子姚德業,後面一串四個兒子,末尾的是姚小姑。

 兩個姑姑早就出嫁了,五兄弟也都結婚成家有了孩子。

 五兄弟各房,再加上孩子,他們家在一個鍋裡吃飯的,竟有三十一口人!

 姚奶奶帶著五個兒媳婦,每天三頓飯,相當於辦上三桌席!

 她們做完了正餐,還要忙著烙餅子蒸饅頭,多多準備各種乾糧。

 這些乾糧要給男人們帶到船上吃,船上工作辛苦,最怕餓,要是餓暈了,一頭栽到海里去,連人都找不回來!

 姚倩光是想一想這做飯的活,就覺得頭皮發麻!

 可姚奶奶硬是不肯分家。

 用姚奶奶的話來說:“老頭子端著鐵飯碗,我跟老頭子兩個土埋半截的老傢伙,還能吃幾口?還不是為了你們這麼多張口?”

 老太太聲音很大,底氣很足:“你們倒好,缺心少肺不會算!還不願跟著兩老過好日子!你們要是自己單開門另支鍋,別想再來吃老孃一口東西……”

 當然老太太這些指桑罵槐的話,當著兒子媳婦的面說過,也當著大隊裡的村人們說過。不管怎麼說,姚老頭有個鐵飯碗,讓老太太腰桿鐵直!

 姚倩他們家,也就是大房,共有五個孩子,只有大弟一個男娃,剩下的都是女娃。她最大,今年十歲,大弟今年八歲,接下來是六歲的大妹姚萍,四五歲的二妹姚寧,還有最小的妹妹姚月,今年才兩歲多,還跟著爹媽一起睡。

 二叔家裡六個孩子,有四個男娃,大堂哥今年十二了,剩下三個堂弟都在七八歲往上,全都是能吃的半大小子!

 排行三四五的三個叔叔家,也全都是男娃,年齡排在大弟後面,一個個也都是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