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七分糖 作品

第61章 神明人間辦事處:刺桐城-泉州(十三)

清淨古寺是收門票的,但不高,只需要3元。

 始建於北宋的清淨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廟,巨大的石門充滿阿拉伯風情。

 但現在只剩下一片斷壁殘垣,聽完江導的講解後,三人的步伐直接來到清淨寺旁邊的關岳廟。

 建於宋代的關岳廟,是泉州香火最旺的寺廟,而且還可以體驗閩南的拜拜文化。

 就算是陳灝這種不懂習俗的外地人也不礙事,進入關岳廟後可以領取一份詳細拜拜攻略,陳灝、顧南溪雖然都領取了,但有江茹在旁,完全不用擔心失誤。

 陳灝看著手上的拜拜步驟,感慨道:“這個步驟真不少啊。”

 耳旁也響起江茹的聲音。

 “第一步,我們先要在門外拜天公。”

 “這是因為玉皇大帝是天上人間的最高神靈,關帝是神,但也是玉皇大帝的臣,自然不能逾越人臣的規矩。”

 江茹說完,帶著兩人拜天公,拜完後就在香爐裡上香。

 接著第二步、第三步要分別拜關聖夫子、關羽的赤兔馬、岳飛的雪青騏驥。

 在拜完兩位馬爺公後,陳灝忍不住對江茹問道:“江導,關岳是我知道是供奉關公和岳飛的廟,但為什麼我網上查資料的時候,很多博主都喜歡叫關帝廟?”

 江茹搖頭道:“其實關岳廟最早也不是供奉關公的,而是一位水神。”

 “我們閩南靠海吃海,許多閩南人在宋元時期往海外貿易,為了祈禱出海安全,便有了這座祭祀水神的通淮廟。”

 “但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信服關羽,下令泉州七個城門要建七座關帝廟。當時泉州剛經歷改朝換代,經濟不發達,要建一座廟不是很有能力,就將這間水神廟換作關帝廟。”

 “關帝廟的稱呼泉州人民用了六百多年,直到1914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北京鼓樓西興建關岳廟,將關公與岳飛合祀,祈望北洋軍將領能與關公和嶽王爺一樣勇武善戰。”

 “也是那個時期,全國的關帝廟都陸續改名,我們泉州關帝廟也不能避免,便改成了現在的通淮關岳廟,同時供奉關公與岳飛。”

 說到最後,江茹苦笑一聲,“改名百餘年了,但是民間我們還是叫習慣了關帝廟,所以有時候不會稱呼關岳廟。”

 陳灝一時語塞,左右望了望,難怪關公有神像,岳飛沒有,只有一塊聖旨牌。

 岳飛作為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能力和忠誠都沒得說。

 尤其是“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這種紀律在古代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

 同樣岳飛文才卓越,還有一首傳世的《滿江紅·怒髮衝冠》,也是語文必備詞,年初就有一部以《滿江紅》為名的電影上映。

 全片沒有出現岳飛一個畫面,但岳飛二字卻貫徹了整部電影。

 只不過在民間,民眾更多的是信仰關公。

 後面還有六個步驟,可實際上也不算多,關岳廟的面積遠遠不及開元寺、承天寺,用不了多長時間。

 不過,陳灝注意到一個奇異的地方。

 “南溪,你看這殿裡跪拜的人。”

 顧南溪順著手指的方向看去,並沒發現什麼,茫然道:“怎麼了嗎?”

 陳灝無奈,只好道:“你沒發現很多年輕人嗎?”

 “感覺二三十歲的佔了絕大多數,四五十以上的反倒是難看到。”

 他環視著周遭的人們,甚至還能見到幾個穿著揹包,模樣像是高中生。

 這真的讓他倍感驚奇,作為無神主義者,寺廟之類的,都是旅遊、爬山見到就順便拜拜,絕不會特意去。

 像寺廟這種地方,在他的認知力,應該中老年人才是主力軍才對。

 顧南溪沒有直接回答陳灝的問題,而是反問道:“蔡崇達的《皮囊》看過沒?”

 “看過,這本挺出名的。”陳灝撓撓頭道。

 顧南溪再轉頭問江茹:“江導你看過嗎?”

 江茹點點頭,一臉自豪道:“當然看過,蔡崇達可是我們泉州籍的作家,他的書我們這各區縣圖書館裡都是必備的。”

 陳灝不懂顧南溪為什麼這麼問,便把目光投向對方。

 江茹也是如此。

 見兩人都看著自己,顧南溪聲音很輕,像是個朗誦者般:“蔡崇達在《皮囊》裡曾這樣形容自己家鄉的小鎮:在我生活的這個小鎮,所有人都篤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靈,人與鬼神親近地生活著。我們還相信,魂靈有著和現世一樣的屬性,會餓到,也會吃太飽,會太胖,然後也會心情不好,也會悶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