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海城的魏東征 作品

第282章 再臨洛邑(第2頁)

 新華夏成立後好多盜墓賊洗手上岸了,然後有一部分人被國家吸收,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員,他們為華夏的考古事業也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張藝興腦子裡想著這些盜墓賊的事,飛快就來到了洛邑的上空。張藝興用意念鎖定方向,直接向“華夏帝王谷”、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邙山陵墓群飛去。

 張藝興知道,邙山陵墓群,是華夏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也是埋葬華夏帝王最多,最集中的一個地方。

 張藝興駕馭飛梭在洛邑東北一帶臨近黃河南岸,連綿一百多公里,沿著整個面積大約有七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邙山上空慢慢的飛行著。

 張藝興鳥瞰著這地勢險峻的邙山,自古以來邙山也就是洛邑一道天然的屏障。同時自古以來邙山也是人們殯葬安冢的風水寶地。

 由於邙山地形十分空曠,土質層緊密又深厚,形成了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局,完全符合天地玄黃風水學的陵墓選址標準。

 張藝興慢慢的在邙山的上空飛了一圈。看到了這個歷朝歷代帝王顯貴,都以長眠於邙山為榮,更有“生於蘇浙,死葬於邙山”的悠久說法,

 洛邑邙山古墓群數量達十幾萬之

多,其中歷代帝王有二十多位,王侯將相更是難以計其數,甚至傳說當時早已無臥牛之地,到處都是墓葬穴墓。

 從古代漢王朝再到盛唐時期,洛邑一直都是華夏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正因為如此,致使得洛邑經濟發展無比繁榮,文化底蘊也越來越深厚的洛邑,成為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爭相鹹集於洛邑,鼎盛時期洛邑人口超過百萬之多,所以邙山這樣被世世代代相傳的風水寶地,自然成為這些王侯將相們死亡後的墓葬不二之選的地方了。

 雖然邙山古墓群眾多,現在可以說是十墓九空,好多都被盜墓賊給挖空了。

 唐代詩人王建曾經說過:“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唯有黃金無處買”。

 所以說一直都是寸土寸金的邙山中,不僅埋葬了各個朝代的帝王,還有各類王侯將相,歷史名人。同時也造就了從古至今的一大批盜墓賊發了家,致了富。出賣了祖宗和靈魂,一直都有一些盜墓賊和國外的一些勢力,內外勾結,把華夏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賤賣到了國外……。

 張藝興心裡想想也很氣憤,發誓一定要將這夥勢力一批一批的剷除。

 張藝興考慮現在是白天,山裡有些人是探險的,採藥的,五花八門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在七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山裡,自己也不好分辨哪一夥人,就是盜墓賊在踩點準備對古墓下手了。於是張藝興決定白天先找一個地方修煉,晚上再說。

 張藝興就駕馭飛梭,在這座海拔僅有300米左右的邙山最高峰降落下來。收起飛梭,張藝興就找了一塊很平整的地方盤膝打坐修煉起來。

 隨著張藝興的功發運轉周天,他能感覺到從邙山四面八方有微弱靈氣,向他的身體裡不斷的湧來。於是張藝興心念一動,從空間裡又取出來兩塊中品靈石,分別握在兩手之中,繼續開始他的功法運轉。

 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夜幕就降臨了,張藝興發現兩手中所握著的兩塊中品靈石,早就已經靈氣消耗殆盡,變成了粉末,張藝興隨手一揚,粉末灰塵就灑落在這茫茫的邙山之上。

 張藝興站起身來,感覺自己現在真是神清氣爽,所有疲勞消失殆盡,於是他就站在這高高的邙山頂峰,向四處看了一眼夜色之下的邙山,可是也只能看到點點星光下的邙山的大概輪廓,感覺到處都是黑乎乎的一片。

 張藝興嘴角露出來不易察覺的微笑,於是就駕馭飛梭,在這茫茫的邙山上空,開始低空飛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