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第3頁)

 不少農人嘆氣。

 種地就是這麼累,他們比李登海好一點的,可能也就是不需要大中午的去給玉米人工授粉,還要拿本子觀察記錄了。

 也有人在疑惑,一畝二分地裡,有頭牛已經挺好的了,誰家幹活不是人在幹,難不成以後他們種田,連人都不需要了嗎?

 [玉米雜交和高產攻關,對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來說談何容易。

 1974年,李登海有了到萊陽農校學習進修的機會,他對知識如飢似渴,一年就完成了四年的課程。

 帶著眼鏡,頭髮花白的老師對著鏡頭回憶道,那時候李登海一天到晚跟著他,週末自己下地幹活也跟,一天不止八小時在田間,隨身帶著鉛筆和小本,老師說什麼他覺得重要了都記下來。

 老師劉恩訓非常喜歡這個好學的農村青年,畢業時送給他20粒珍貴的國外玉米育種材料。

 帶著這二十粒珍貴的種子,他回到了家鄉,開始自己培育雜交育種玉米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