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小散 作品

第136章 風的記憶

小時候的自然現象與現在有什麼不同,風雨雷電火跟現在有什麼不同,估計很少有人關注過,尤其是城鎮現代化時代,基本上都忽略了,現在出現的除了天災就是人禍,小時候出現的是天災,少有人禍,至少80年代出生後的孩子很難遭遇自然天氣的人禍,越不發達的時代很難激起人禍,工業化越發達的時代,容易出科技災害,話題敏感,不便多談,朋友們可以自己想象,對比現實中發生的火災和各種事故,米雲只回憶快樂和正能量的記憶,穿插一丁點陰暗,光明和黑暗是對立的,從黑暗中走向成熟走向光明是人類的追求。

本章節回憶的主要是小時候的風,風有冷風和熱風,就像現代社會用的吹風機一樣,小時候父母就告訴過米雲熱風和冷風的故事,就和現在的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一樣,夏天也會有熱風和冷風。大自然送給我們的就是冷風,在酷熱的夏天,迎面吹來一陣涼風,是不是會覺得非常涼爽,就像在40度的高溫下,突然下水的那種涼爽刺激,午間下水,誰都會非常冰涼,下午五六點下水,水溫都還是溫的,這就是自然現象,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肯定能知道。

大自然吹過來的是涼爽的風,電風扇吹過來的風還是炎熱的風,經歷過的朋友一定會深有體會,手搖蒲扇吹過來的風還是熱風,不管是中午還是晚上乘涼,只要不是大自然賜予的風,都會是熱風,不管是電風扇還是手搖蒲扇的效果都一樣,後面的空調冷氣確實能讓人感覺到涼爽,在房間吹空調確實能涼爽,但你走出空調的房門一秒,就會明顯感覺到不適,而且長時間吹空調還會幹燥,各種不適,冬夏吹空調,很多人都會配置加溼器輔助,這樣就避免了乾燥的不適。

米雲的小時候也沒有空調,只能吹落地傘,和小風扇,那時候的科技還沒有現在的空氣循環扇,每次主要還是手拿蒲扇和小扇子扇風,越扇越熱,總是難入睡,大人們只能說心靜自然涼,沒有別的辦法來安撫,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經歷了無數個夏天,總結出了各種避暑的土辦法。

記憶中夏天的風是清涼的,非常的涼爽,一陣風飄過來,比吃了蜜糖還甜,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有風的地方,都會停留一會兒,樹蔭底下是最容易感受到風的地方,尤其農忙季節,揮汗如雨,一陣風飄過來別提多帶勁,瞬間就加滿血的感覺,夏天最希望起風,尤其是中午和晚上的時間,那個時候心情最為煩躁,最需要涼風襲來。

冬天的風就是災難了,本來就天寒,一陣風颳過來,臉刮的輕疼,尤其是騎自行車上下學路上,碰到逆風,騎車要花更多的力氣,騎的汗流浹背,還好那個年代,大家身體健康,體質都不錯,又冷又餓還熱,流汗後也不容易感冒,順風騎車還好,衣服吹的飄起來,不用腳踩踏板,只需要掌握自行車龍頭,厲害的同學還把腳放在自行車龍頭上,把自行車當帆船用,就在那個三四里路回村的河提上,同學們都炫耀著自己的車技。

大人和小孩都怕北風,因為米雲的家鄉北風就是大風和冬天的代名詞,凌烈的北風呼呼的颳著,像是在向人們示威,一股接一股的向我們湧來。路旁的樹可遭了殃,被吹打得東倒西歪,像喝醉了酒似的。一些剛種下的小樹也經不起風的考驗,毫不留情的連根拔起。就連平時不起眼的塑料袋也不放過。小草也成了風的腳下石,被風壓彎了腰也不敢作聲,北風意味著寒風,一場大風颳過,滿地的樹枝和樹葉四處遊蕩。

寒風颳過,樹枝搖曳,寒風吹來,湖面泛起一道道迷人的光波,倒映在水中的景物一會兒聚攏,一會兒散開,一會兒擴大,一會兒縮小,颳風下雨的天氣,米雲也會經常去釣魚,不會因為水面波濤洶湧,就放棄了釣魚,在米雲的家鄉一年四季都能釣魚,天氣好可以釣魚,天寒地凍一樣也能釣魚,文章末尾重點回憶釣魚故事。

秋冬就怕大風,米雲小時候總覺得大風能刮翻小木船,還好沒有翻船過的記憶,米雲記憶猶新的就是站在河邊等船過河的時候也是最冷的時候,一陣風吹過,會讓人打冷顫,渾身哆嗦,尤其是早晚等船過河的時候,有時候被學校趕回來拿學雜費和附加費回村,第二天清早從家裡往學校趕,就得早晨五六點起來,夏天還好,不怕冷,有時在渡口都看不到對岸,大霧遮擋住了近二百米寬的河道,船家也沒有辦法,只能在河道兩岸弄一根長繩子連著兩岸的石頭,然後拉著繩子過河,不用划槳,米雲上學常用的渡口在六組,那是一條小木船,船上一般只能拉五六人左右,船很小,如果同學多的時候,一般要等下一渡船。

米雲記得700米處的一組渡口用的是機械化船,那個船大點,還是鐵皮船,不過米雲十幾年也只用了十來次,九成的時間都用在六組渡口上,坐船不用給錢,因為大人都會承包學生一學年的坐船費用,船主基本不收本村學生的錢,只收外來人員和大人的過船費用,村裡兩個主要出村渡口都是默認的,不知道多少年了,可能米雲的父母輩就是這樣的,他們也是這樣過河出村上學。

騎車上下學遇到大風或大雨天氣還好說,咬咬牙,堅持一下,很快就能到達學校和家裡的目的地,但米雲的記憶中還有二三成的時間是走路回家和上學,不知道當時走路的原因是什麼,車壞了,還是其他原因,全程也就十幾里路,不到二十里路,騎車路程40分鐘左右,步行路程也就一個半小時左右,不到二小時而已,碰到不好的天氣,就比較作孽,就和難民一樣,飢寒交迫,又冷又餓,艱難的結伴邁步走向回家路,碰上颳風下雨天氣,就只能艱難前行,一兩個小時的回家路,你能想象有多麼難走,還只能走大路,不敢走近路和小路,實際上近路也近不了多少,就是個心理安慰,抄近路也就能節省一兩公里距離。

漫長回家路上,不是腳累,主要還是肚子餓,下午五六點回家,到家七八點左右,到家基本上都是天黑了,那時候全靠一眾小夥伴相互跨白話前行,在村渡口開始慢慢分別回家,一路回家路,一路相互依依不捨的告別小夥伴,因為很多夥伴,一週也就放學回家的那天能見一面,米雲初一,他們五六年級,米雲六年級,他們五年級,也有比米雲高一年級的幾個學長一路同行。那個年代上下學的零花錢不多,一兩小時左右的上下學路上也不會買零食吃,哪怕穿過一里路左右的街市,看到零食和吃的也就能過過眼癮,開啟望梅止渴模式,尤其放學回家路上不可能還有錢,上學半周,零花錢就基本花光了,不可能有多餘的資金堅持到週五放學回家來花,不止米雲是這樣,同村的十幾個夥伴也是如此,不管家裡條件好壞,錢財都留不到放學回家,那時候學校裡都有小賣部,多少零花錢都能提前花光。

米雲可以暴露一點隱私,說句玩笑話,也是實話,米雲週日去學校,週五回家,有很多時候週日就花光了一週的零花錢,然後週一到週五買菜都是賒賬,一日三餐的菜都靠賒賬,學校小賣部和外面的小賣部都可以賒賬,尤其我們住宿的學生,他們都比較熟悉。週日去學校,週日就能花光一週的菜錢,然後週三去前吃自己從家裡包的鹽菜、醃製菜和炸辣椒,油炸蠶豆和魚,找同學勻點菜,自己帶的菜吃完了,就只能吃光白米飯,實在吃不下,就去小賣部和賣菜的農戶賒賬,然後第二週過來上學的時候還賬,然後循環的賒賬,週而復始的完成一整學期的循環。

現在想起來都比較慚愧,那個年代的我們都是這麼過來的,一餐菜錢也就一兩毛錢,從小賣部賒賬,主要買的就是油炸蠶豆和油炸花生米,既能當零食,又能就大米飯吃,一毛錢一酒杯的花生米和蠶豆,貧窮的年代過著貧窮的生活,加上一群不善理財的小夥伴,村的的小夥伴從五六年級開始就要學會獨立打理錢財了,一週的錢財打理不好,就可能要餓肚子。

米雲記得念初三的時候,學校才全包了生活費,大米還是自己從家裡帶到學校,但菜錢學校承包了,生活日子更不好過,天天都吃水煮白菜和水煮土豆,一點油性都沒有,一週能吃上一兩頓肉就是不錯了,日子更難熬,還好只有最後一年的生活費被學校承包了,高中三年,米雲都是自己在食堂買菜,想吃什麼買什麼,還能單獨吃小炒的菜,只要是單位承包的菜就難吃,這也是社會現實,沒法述說的故事。

風的記憶,最形象的就是米雲在外村求學,念六年級的時候,經歷的十二級龍捲風,至今在米雲的家鄉都是歷史記錄,沒有打破過記錄,那時候學校教室的瓦片都是直飛出去,幾人合抱之木都能連根拔起來,電線杆颳倒無數個,學校圍牆也被颳倒,應該來說,那個90年代的龍捲風算災難,但米雲的記憶中好像沒有人員傷害,房屋颳倒的好像也沒有,但損失肯定有的,樹被颳倒,電線杆被颳倒,屋上的瓦片有損耗,圍牆部分有颳倒,也不知道掛了多久,內陸掛12級龍捲風也是破天荒,至少持續了半小時以上,當時米雲全程親眼目睹,風大雨小,主要颳風,鳳尾後期,下了一絲細雨,米雲一週回村,村裡到處都是倒塌的樹木,如果放在現在內陸掛12級龍捲風就是災難了,90年代為麼沒有人員傷害,米雲至今也想不明白,也不用捐款捐物,老百姓都是正常的過日子,沒想太多,現在屁大點風和雨,就會經常報道人員傷害和損失,也沒法說清楚原因,時代不同,每個時代都有自身的特色。

颳風下雨天氣,不會影響米雲釣魚,哪怕水浪濤濤,看不清魚漂,也會去,一年四季,只要米雲在老家都會安排釣魚,村裡的二十多年生活如此,進城的近十來年也是如此,只要有機會,還是會去釣魚,哪怕現在去釣魚是空軍回來,一樣的投入,現在釣魚主要為了打發時間,追憶小時候的感覺,並不是為了釣多少魚,小時候的目標就是衝著魚去,改善伙食。

網上科普了一下,颳風下雨也是可以釣魚的,那到底刮什麼樣的風,才適合釣魚呢?釣魚圈裡兩句話能概括,第一句話,叫做小風不停釣,大風不出門,第二句話,叫做無風不釣魚。米雲只記得在第一個村子,就在米雲家下面的一個池塘釣魚,颳大風毛毛雨,穿著棉衣棉褲釣魚,池塘只有80平米左右,魚漂隨著風浪搖動,隨便一提竿,拉上來一條半斤重的鯽魚,也就釣上來那一條,還是無意中隨便拉上來的,都沒看到魚咬鉤,應該是一個週末時間去釣的,米雲記得當時身邊還跟了四五個小夥伴,最後魚怎麼吃的都沒印象了。

網上有種說法,只要颳風,空氣和水面氧氣交換頻率很高,不管什麼季節,只要水中溶氧比例提高,都會刺激魚的活性,進而刺激魚群的攝食慾望。精準一點的說法,就是夏秋釣風力,冬春釣朝向。只要是颳風的天氣,不管是東西南北風,都是適合釣魚的,但是,風力太大,竿都打不出去,走水、浮漂打斜,就乾脆別出門了,反正魚中鉤了,也看不出來。

夏秋有風有魚口,無風無魚口,風越大,魚口越好,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這種說法,老實交代,米雲釣魚一般都是選擇晴朗的天氣,不喜歡颳風下雨天氣去釣魚。

整個夏秋季,因為地球黃道的原因,我國大多數區域日照時間非常長,尤其是自春分之後,在秋分之前,都是晝長夜短。

水溫會因為地溫和日照的原因,水溫偏高,但是,同樣是因為溫度的原因,如果水面無風,中上水層和低層有明顯的溫差。

因為溫度是從高向低傳導,在熱傳遞的過程中,水溫越高,溶解氧的比例就越低,這是溶解氧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導致的,屬於不可逆的。

所以在夏秋季,只要無風,都會感到悶熱,事實上水底下的魚群更難受,因為氣溫越高,水溫越高,溶解氧就越低,魚的活性就越差,自然攝食慾望就越差。

所以,夏秋季想要有漁獲,想要有好漁獲,要麼等水溫降下來,也就是傍晚、夜間出釣,要麼就得等有風,而且風力還不能太小。

因為颳風能增加空氣和水面的氧氣交換頻率,進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比例,魚群的攝食慾望和活性才能有效提高。

冬春季選擇釣位時,必須要注意風從水中還是從岸上刮來的風。冬春季,同樣是因為地球黃道的原因,我國大部分區域,颳風時都是以西風、北風、西北風為主。

西風、北風、西北風的主要特徵就是空氣乾冷,所以,當風是從水面刮向岸邊時,乾冷的冷空氣會裹挾著水中的水分子,導致水面急劇降溫,而相對較暖的水底,也會因為水面溫度驟降,導致降溫,因為降溫,水底的魚群自然不會有活性進食。

凡是,如果風是從岸邊吹向水面,雖然,也會導致水溫下降,但是,近岸較近的區域,水溫反而不會那麼低,還會因為颳風導致水中溶解氧比例增加,打窩之後,很快就可以發窩了。

釣魚和颳風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如果孤立地看待風向、風力,對釣魚的具體影響,其實很難用一兩句話來總結。

但是,結合溼度、氣壓等綜合因素考量進去,就會發現,其實不管哪個季節,只要颳風,都是適合釣魚的,只不過冬春季風大則太冷,夏秋季颳風風小或者無風壓根就不適合釣魚,反而比較簡單,畢竟水溫上升也好,溫度下降也好,都是大環境趨勢。

對魚群來說,只要適應了水溫的變化,如果沒有進入到生理休眠期,理論上都應該是水中的溶解氧越充沛,水中的魚群,活性越足,攝食慾望就越強烈,魚口自然也就更好。

對釣魚人來說,風大、風向,其實都是實戰時的技巧,只要實戰中參照一下以上兩個規律,再結合地域的實際情況,在實戰時,就會發現,不管什麼季節,什麼風向,找對了竅門,都是適合釣魚的。

米雲只是簡單科普一下,颳風下雨對釣魚沒有大的影響,只是挑戰實力和眼力勁,因為根本就看不好魚漂,水浪波濤洶湧,水面起伏不平,魚漂擺動頻繁,分不清是魚咬鉤還是風浪擺動的影響。實話實說米雲寒冬臘月釣魚的次數不多,近幾年過年期間有釣過幾次魚,那也是因為現在的氣候變暖,全球氣候都變暖了,現在的冬天只要出太陽,溫度和春秋氣溫差別不大,所以可以去釣魚,小時候寒冬臘月去釣魚主要是嘴饞,想吃魚了,一般又沒多少錢能買魚,買魚買肉都是過年過節才能吃的,就和雞蛋一樣寶貴,過生日才能吃上一個水煮雞蛋,年三十除夕夜能吃上茶葉蛋。

米雲記憶中還在河堤上還玩過彩色風箏,材料都是自己製作的,可惜就是天公不作美,沒有飛起來,記憶中的風箏是彩色的,尾巴有兩個長條,風箏身體部分用的是樹枝,風箏線用的釣魚線和農村專用墨草帽的線,那時候飛不起來,不知道是不是材料不平衡,還是技術不行,重在參與過,也就那麼一兩次,看到別人放風箏,就忍不住效仿,做出來了,放不上天空,只能飛出去五米高空就會掉落下來,還跑的滿頭大汗,有風也不起作用。

颳風的場景太多,尤其逆風而行,衣服都會吹的鼓鼓的,尤其在村裡周邊的河堤上行走,風特別大,碰到風雨天氣,傘都打不開,以前質量再好的雨傘都會給你刮成降落傘模樣,冬天走親戚遇到風也是最難受的,本來就天寒地凍,風颳起來,臉瓜子疼的厲害,像刀割一樣,第一個村子的十三年間,每年都會去湖北那邊走親戚,看望爺爺奶奶和大伯姑媽他們,就和上下學一樣,風雨無阻,風雨兼程前進,三十年前的親情年味比較重,現在親情年味淡化太多了,時代變遷,每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會不同,不能說對錯,只能說負重而行,有太多不能訴說的苦楚,太多不能說的社會現實,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質量提高沒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便多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