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根 作品

37.千古一帝 焚書坑儒(第2頁)

 

    秦始皇贊成李斯的意見,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評論區
 

    “王綰的提議也不能算錯,若是秦朝真的分封諸子,可能不會那麼快就滅亡。”
 

    “你這是事後諸葛亮,郡縣制比分封制更利於國家一統,這是不爭的事實。”
 

    “若是真的分封,將來處理藩王又是一大麻煩,看看後世的漢朝,諸侯王多麼囂張。”
 

    “秦朝滅亡的太快了,人心不齊,民不聊生,什麼制度都沒用。”
 

    秦朝君臣也想起了前幾日的朝堂爭論,若不是天幕的出現,他們還要爭論許久才能定下國策。
 

    王綰有些失落,但他真的是一心為了大秦長治久安,可不能讓陛下誤會。
 

    他正要解釋,秦始皇就打斷了他,“王相不必在意,朕知道你的忠心,只是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不能因為分封制再次分裂。”
 

    這還是始皇第一次向朝臣解釋自己的決定,把王綰感動的老淚縱橫。
 

    劉邦“政哥太獨斷了,他想一手掌握整個國家,終被反噬。”
 

    朕就不一樣,朕很有自知之明,跟著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都是為了榮華富貴,裂土封侯,蔭及子孫,當然要給他們,才能安撫人心。
 

    不過,漢朝的諸侯王也不安分難道朕生前沒有解決他們
 

    提議分封的王綰可能並沒有什麼私心,便是分封藩王也沒有他的份,他是真的認為只有分封制才能統治疆域如此遼闊的國土。但是,另一批提議分封制的人就沒有這麼大公無私了。
 

    時隔八年之後,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宴會,在宴會上,僕射周青臣讚美秦始皇,吹捧他是不世出的明君,便是上古三皇五帝也不及陛下的功績。秦始皇正聽得高興,就在這時博士淳于越卻當眾給他澆了盆冷水。
 

    他說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周朝因為分封制存在近千年,事實證明,封國可以保衛中央。陛下富有海內,兒子卻只是無功無爵的普通人,若是朝廷發生了什麼變故,誰能施以援手呢只有學習古代的政策才能長治久安。周青臣阿諛諂媚,是個小人,陛下千萬不要聽他的話。
 

    淳于越一番話直接罵了滿朝公卿,將所有贊成郡縣制的人都打成小人,說他們不能直言上諫,是在縱容秦始皇的過錯,合著,只有你淳于越是忠臣啊
 

    評論區
 

    “天下一統已經八年了,郡縣制也實行了八年,為什麼還要倒退回去”
 

    “而且,這是宴會又不是朝堂,大家熱熱鬧鬧的吃個飯,還要給人潑冷水,淳于越的情商也太低了。”
 

    “或許,他就是故意的呢”
 

    “淳于越都這樣犯顏直諫了,秦始皇也沒有處罰他,誰說秦始皇是暴君的。”
 

    “說到底都是因為利益,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採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當時六國貴族,也藉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
 

    “這是不滿秦朝統治之人在挖大秦的根基。”
 

    淳于越面色漲得通紅,他嗬嗬幾聲卻什麼都沒有說出來
 

    扶蘇擔憂的看向那個方向,想為他求個情,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
 

    秦始皇在思考,八年之後,天下依舊沒有歸心,難道真的要將六國貴族盡數屠滅嗎
 

    秦朝的短命似乎巧合的應徵了這一段話,但我們站在歷史的下游縱向對比便能知道,郡縣制不是導致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西漢建國後,劉邦採取折中之法郡國並行,迎來的卻是地方藩王坐大,威脅中央,造成了七王之亂。
 

    劉邦七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