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千古一帝(第2頁)

 

    對於他來說,前面的種種,都比不過最後一句,他被秦國俘虜,而公子嘉成了代王
 

    評論區
 

    “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廉頗、李牧都間接、直接死在郭開手裡,郭開可謂用一己之力,助秦滅趙,堪稱戰國第一戰神。”
 

    平行時空的古人“戰神”這個詞從此要變成貶義了。
 

    長平之戰僅僅過去三十多年,便沒有人記得四十萬趙軍的恥辱了,趙國總是在同一個坑裡一次次栽倒。即便有再多的廉頗、李牧,遇到趙王這樣的昏聵之君也無濟於事。
 

    正如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評論區
 

    “歷史是個循環。”
 

    “就像王朝週期律一樣,週而復始,循環往復。”
 

    廉頗哎
 

    李牧當年還曾為廉將軍鳴不平,誰知自己也步了廉將軍的後塵,被奸佞小人所害。
 

    秦朝的將領則是滿心歡喜的看著自家陛下,還是陛下好,要是遇到趙王那樣的昏君,死在小人詭計之下,就太憋屈了
 

    始皇帝一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國。燕、代兩國發兵抵抗,被秦軍敗於易水以西。次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都到遼東。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的計策,殺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級獻給秦求和。
 

    評論區
 

    “太子丹死得不冤。”
 

    “本來沒他什麼事,非要多此一舉招惹政哥。”
 

    太子丹我居然死在父王手裡
 

    還有,什麼叫死得不冤
 

    秦國定下的策略本是滅掉魏國,徹底打通東出之路,但因為太子丹的騷操作,給燕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太子丹曾經在趙國為質,與幼年的小嬴政在趙國相識。只是,當時一人是燕國太子,一人是秦王都不知道的秦王孫,兩人待遇自然不同。
 

    後來嬴政回到秦國繼位為王,太子丹又被其父親送到秦國為質,此時,一為秦王,另一人還是質子,太子丹的內心定是十分複雜。
 

    嫉妒使人質壁分離,太子丹逃回燕國後,一心尋找刺客刺殺秦王,他派出荊軻刺秦,又用樊於期的腦袋和督亢地區地圖為禮,圖窮匕見,荊軻持刀刺向秦王。說時遲那時快,秦王繞柱而逃,荊軻在後面緊追不捨。大殿之下雖有侍衛,但侍衛無召不得進殿。大殿之中,只有秦王腰間掛著寶劍,可是寶劍太長,一時拔不出來,有大臣大喊“王負劍”,嬴政將長劍轉到身後,才將其拔了出來。太醫夏無且將手中藥箱擲向荊軻,荊軻的動作慢了一瞬,嬴政終於揮出了劍,砍向荊軻
 

    嬴政天幕大可不必說的這麼詳細,史官怎麼記錄的,居然加了這麼多細節。
 

    燕昭王愚不可及真不想承認這是自己的子孫。
 

    評論區
 

    “無且愛我好想聽政哥說這麼一句。”
 

    “我想看王負劍,還想看秦王繞柱”
 

    嬴政天幕不是很喜歡朕嗎,怎麼會想看朕的笑話。
 

    有沒有可能,正是因為受人愛戴,才會有這麼多人想看始皇的窘態。
 

    嬴政朕不理解,但朕大為震撼
 

    “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是個英雄,可惜他沒有看到天下統一是大勢,就算刺秦成功,燕國還是免不了滅亡。”
 

    “是太子丹太陰險,又急功近利。”
 

    “大概荊軻是想活捉始皇吧。”
 

    贏子楚叮囑自家太子,“以後記得不要讓他國使臣靠近自己,還要隨身攜帶短刀。”
 

    太子政兒臣又不是三歲小兒,能聽懂天幕的話。
 

    刺殺雖然有驚無險,但燕國卻遭到了滅頂之災。不得不懷疑太子丹的精神還正常否他怎麼不想想,這件事不論成不成對燕國都只有壞處,沒有任何好處。若是秦王沒有受傷,第一件事便是滅了燕國。若是僥倖成功殺了嬴政,秦國新王繼位,第一件事便是為先王報仇,還是滅了燕國。
 

    不得不說,燕太子丹是有國際主義精神的人,身懷大無畏的奉獻精神,為了其他四國安危,甘願以身試劍。
 

    太子丹
 

    天幕下的人看明白了天幕的嘲諷之意,當即哈哈大笑,“天幕也太促狹了”
 

    始皇帝一十一年前226年,韓國都城發生叛亂,秦國出兵平定韓的叛亂,乘機處死韓王安。
 

    韓王安叛什麼亂寡人還在秦人手裡呢,亂臣賊子,你們是不是想擁戴其他人稱王秦王一定要相信寡人,寡人對秦國一片忠心,絕不敢反抗
 

    六國國君畏懼秦國,不敢反抗,卻容不得國人挑釁,見不得有人越過自己。
 

    始皇帝一十一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攻魏。魏國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位置,但由於戰爭頻繁,大大削弱了魏國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魏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只剩下了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池。
 

    王賁帥軍包圍了魏都大梁,大梁城牆堅固,易守難攻,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滔滔大水將大梁城淹沒,三個月後,大梁城牆被水浸泡坍塌,魏王假只能出降,魏國滅亡。秦王政就在魏的東部地區建立碭郡。
 

    魏文侯唉子孫無能,自己這老祖宗做得再好也無法挽救百年之後的亡國之危啊。
 

    李悝“主君何不趁勢滅了秦國。”
 

    這個時候的秦國還沒有經過商鞅變法,魏國又有良臣猛將,吳起已經打下了河西之地,這是秦國與魏國國力相差最大的時候,魏國處於巔峰,秦國卻是黎明前的黑暗,錯過了這次,可能就再也不會有這樣好的機會了。
 

    魏文侯,“趙、楚等國在背後虎視眈眈,他們不會允許魏國獨大的,除非能一舉滅亡六國,不然列國互相牽制,終會趨向平衡。”
 

    李悝“不如聯合天下諸侯合縱攻秦,瓜分秦國。”
 

    這樣大家都能得到好處,還能消滅潛在的威脅,何樂而不為。
 

    魏文侯“那就試試吧。”
 

    其實魏文侯內心深處並不抱什麼希望,天幕提到多次合縱,全都因為列國心不齊而功敗垂成。不過,既然知道了未來的結局,不努力一把總是不甘心的。
 

    接下來唯一有點實力的就剩下楚國了,在攻楚之前,嬴政詢問眾將,攻楚需要多少人馬小將李信自信道,“20萬人足夠。”老將王翦則說“必須要60萬人才能保證勝利。”
 

    李信曾在滅燕之戰中大放異彩,僅率領數千士兵千里追擊燕太子丹,並取得了勝利,是新起之秀。王翦則是滅趙的主帥,他的兒子王賁又是滅燕、滅魏的主帥,王翦有心急流勇退,嬴政也想提拔新人。
 

    再則,短短五年時間,三晉之地盡收囊中,秦國君臣並不將楚國放在眼裡,李信自信無畏的態度正是當時群臣的表現。
 

    李信頂著周圍同僚的目光,臉龐通紅求天幕不要說了。
 

    這件事好不容易過去,天幕為何揭我傷疤
 

    於是,嬴政派李信、蒙恬帶20萬大軍攻楚。李信把兵力集中於穎川郡,目的在於殲滅楚國的野戰部隊。李信判斷,當秦軍向楚進攻時,楚軍為抗禦秦軍的進攻,必將兵力集中於汝水兩岸,即淮陽、商水、上蔡邊界地區。進而決定採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於是由蒙恬指揮一部分軍隊,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面進攻楚軍。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天幕上出現了秦楚兩國交戰的地圖,兩條紅色的箭頭不斷延伸,想要包圍楚軍。
 

    最開始,戰事向著李信預料的方向發展,李信軍佔領了平輿,蒙恬軍佔領了寢城,秦軍沒有遇像樣的抵抗。可是李信不知道,楚軍統帥項燕等的就是秦軍孤軍深入,他再集中優勢兵力分而擊之。結果我們都知道,李信戰敗,損失慘重。
 

    評論區
 

    “不只是戰場上的失誤,還因為昌平君和楚國暗通款曲,洩露秦國機密吧。”
 

    “秦楚世代聯姻,昌平君不僅是秦國公主之子還是楚國國君之子,他也有繼承權的。”
 

    “後來,昌平君被項燕立為楚王,反叛秦國,就是他通楚的證據。”
 

    平行時空還活著的昌平君冤枉啊
 

    大家對昌平君都很關注,很多人都認為昌平君有一心,在秦楚之戰中與楚國暗通款曲,是李信攻楚失敗的一大原因。但這種觀點多半是從昌平君被立為楚王發散出來的既然他被項燕擁立,說明他本來就與楚國有關係,心裡更偏向楚國,面對秦國的攻擊,他定會設法救援楚國。
 

    我們不去評判這件事的真假,因為昌平君在正史上只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嫪毐謀反中,昌平君和昌文君受秦王之命,平定叛亂。第一件是新鄭爆發反秦之亂,昌平君被貶前往楚國首都陳郢,隨後,楚國被滅,昌平君被擁立為楚王,在淮南繼續反秦。
 

    我們可以發現,昌平君被貶秦王政一十一年在前,李信攻楚秦王政一十一年在後,不能說他與這件事沒有關係,也不能說這件事就是他做的,因為沒有任何史料能夠證明。
 

    評論區
 

    “先秦史料缺失太嚴重了。”
 

    “大概等挖掘出秦始皇陵的時候才能得到答案吧。”
 

    嬴政天幕在說什麼虎狼之詞,朕的皇陵要被挖了
 

    劉徹幸災樂禍,“仲卿,始皇陵墓被挖了”
 

    衛青提醒道,“陛下,天幕的意思是目前還沒有。秦始皇陵佔地極廣,當年,項羽焚燒驪山也沒有找到陵墓的位置,只燒了地面建築而已。”
 

    劉徹
 

    不管,這並不妨礙自己幸災樂禍,嘲笑始皇。
 

    衛青沒有說的是,陛下小心迴旋鏢再次刺中自己,始皇的陵墓遭到這樣的待遇,難道您的陵墓就能倖免嗎只要王朝滅亡,誰還管前朝皇陵啊
 

    李世民與秦始皇感同身受“後世之人真是不講究,世人事死如事生,他們難道沒有陵墓嗎,為什麼說起掘墓的事這麼淡定。”
 

    他還記得有人說要挖開他的帝陵尋找蘭亭集序呢。
 

    李信戰敗,始皇意識到楚國雖然衰弱,但畢竟兵多將廣,仍有一定實力,於是,始皇飛車前往王翦家鄉請他出山。始皇對老將軍言辭懇切“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將軍雖然染病,難道忍心拋棄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