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小白魚 作品

第30章 古城古剎,千佛禪院 2yq.org

六人進入殿內,四女急著上前點香祭拜祈福。

 龍逸與小和尚見了相視一笑,也上前做了個太極陰陽相抱的握拳手勢,行了個道友禮,意示祝對方生生不息之意。

 就在龍逸上前時,明顯的能感覺到,大殿內有一股力量流動,心想這彌勒因為有大量的香火供應,到底是沒有徹底消散。

 看他周身的功德金光瀰漫,也算是守護了一方平安,雖說在88年有過一次洪災,但那次,並非地方性的,而是整個南方降雨量大增,剡東受損很是嚴重,但傷亡卻並不大。

 佛像秀骨清相,方頤薄唇,兩耳垂肩,雕刻精細,線條飄逸流暢,氣度嫻雅,表達了佛陀沉靜、智慧、堅定、超脫的內心世界,仔細觀瞻,使人悚心靜慮,意境深沉。

 佛像各部份的比例運用了透視原理,頭部特意放大,使觀瞻者仰望佛陀面容時能接受啟示,進行洗禮。

 神奇的是,觀瞻者無論站與大殿何位,看大佛時都能與之對視,彷彿大佛在注視著自己一樣。

 大佛是古代的藝術和宗教的偉大創造,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工藝最高水平。

 造像年代與價值可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比,是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僅存的偉績。

 拜過大佛,六人向著放生池的方向走去,先是經過面壁崖,巖壁上有米芾書“面壁”二字。旁邊的“南無阿彌陀佛”是塗鴻佔書,“少有洞天”則是毛玉佩的書。

 旁邊還種幾棵高大的芭蕉樹,左下處彎曲的巷道和佛道黃牆,顯示著悠深歷史。

 走出黃牆巷道,迎面的是“天王殿”,這裡坐著道家四將,四大天王:手持琵琶的持國天王。手握寶劍的增長天王。身纏青龍、手拿寶珠的廣目天王。右手持寶傘,左手臥銀貂的多聞天王。

 四大天王個個面目兇狠,高大威猛,腳下還踩著鬼怪妖魔,看上去威嚴四散,霸氣無比。

 天王殿的中央,則是一座黃金色的七層佛塔,裡面住著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出了天王殿就是真正的大佛寺入口,這裡有一塊石制牌坊,上面寫著:古城古剎,這是書法家沙孟海的墨寶,兩邊還有幅對聯:晉宋開山天台門戶,齊梁造像越國敦煌。

 旁邊還有兩行小字,一邊是剡東大佛寺。另一邊寫的是何年何月誰刻,誰寫,還有兩個暗紅的印章。

 放生池分內外池,池邊有摩崖刻石多處,南面巖壁,刻有西方三聖佛名:“南阿彌陀佛”與“大勢至菩薩”,這是弘一法師留下的書法。

 “觀自在菩薩”則是永和僧人書寫的,每字大均有3~4平方米。

 “放生池”三字石刻兩處,外池為錢思廉書法,每字大16平方米

 放生池旁邊,還有隱嶽洞、晉曇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師法塔等景點。

 放生池現在沒什麼人,除了稀少的遊客,就剩下幾個拍照賺錢的攝影師,管理員坐在放生池中間的堤壩上,與人喝茶聊天。

 出了放生池,就到了被譽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巖,這裡剛弄出一個一句點,一個兩三米高,金黃色的笑彌勒,在他其中的一條腿上開了個門,裡面則是幾個小節目,比如:地主家的長工推磨磨豆腐,夜叉鬼臉,夜遊神等。

 千佛院原本的地基就是依山而建,本就高於路面大概有三丈左右,門口朝東南,廟門卻是朝西南,建造在巖壁小坡下,因為下面的都是沉積岩,所以,千佛院的房基其實是挖出來的。

 千佛禪院,俗稱千佛巖,最早時是元化寺的所在地,以千佛石窟而得名,與大佛寺彌勒石像所在的石窟山頭相鄰,東西相望。

 根據記載元化寺是東晉名寺,為高僧於法蘭所創。

 法蘭弟子於道邃,創緣會宗,於法開創識含宗,為般若學六家七宗中的二宗。

 當時在寺還有於法威、竺法興、於法道、支法淵,梁·慧皎《高僧傳》中都有記述。

 元化寺到齊永明三年,受北方建雲岡、龍門石窟影響,開始建石窟,造小佛千尊改名千佛院,比石城寺籌建石彌勒大像還早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