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月當明 作品

第 131 章 從未分別

    太安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孟謝回朝。
 

    這比朝中眾人料想的要晚上許多。
 

    但並無人在意或是深究,是因如今,眾人最為關心的,是皇帝要如何平衡孟謝的功勞與私情。
 

    先拋開一切不談,僅論孟謝二人此次功績。
 

    是以區區一千五百軍士,抵擋住了近七千海盜的攻襲,守住了鄮縣,也是守住了魏朝的東大門。
 

    若鄮縣失守,以孫昌五斗米道教主的身份,叛軍的規模便將以不可估量的速度擴大。
 

    而會稽又是國朝經濟命脈,屆時,便是一場足以動搖魏朝根本的叛亂。
 

    是故,此戰便十分關鍵。
 

    並且,即使損失也是慘重,但又著實是一場可令今人及後世崇仰的以少勝多的守城之戰,便不可不謂之為蓋世奇功。
 

    此番兩廂皆重,孟聿秋與謝不為身為此次守城之戰的主將,加官進爵自然也是理所應當的。
 

    可,偏偏孟謝二人身份特殊,之間的私情也是為眾所知,再加上潁川庾氏及其黨羽依舊死咬“國朝二相不可結近親”之慣例不放,便導致如今的尷尬局面
 

    此去鄮縣的眾將眾軍已皆有封賞,但對於孟聿秋與謝不為的封賞卻遲遲沒有定下。
 

    朝中因此爭論不休。
 

    有道,“孟謝二人的風流之事豈能掩蓋奇功朝中若是僅因此便對孟謝不封不賞,實為寒了眾將眾軍及朝中諸臣之心。”
 

    亦有道,“休要混淆,孟謝私情不比尋常兒女情事,也僅非他孟謝兩族家事,而是有關朝局之大事。若是當真置之不理,任他兩相結了近親,孟謝二人又皆身居高位,那日後,朝中諸臣是該遵陛下旨意,還是該看孟謝兩族的臉色”
 

    也有道,“不過一時的風流之事,雖有違慣例,但也不可以此掩了孟謝二人的奇功。是因此等私情終究不比兩府兒女聯姻,孟謝二人皆是男子,自然不得長久,只要他二人從此相斷,不再往來,於朝局又有何礙不過是有心之人強加附會罷了。”
 

    如此爭論,一直持續了近十日。
 

    而在此期間,孟聿秋與謝不為皆閉門不出,更未有相見。
 

    直到十月初三那日,皇帝終是有所決斷,各召孟聿秋與謝翊相談。
 

    無人知曉皇帝與他們都談了什麼,只知道,在那日後的第三天,對孟聿秋與謝不為的封賞終定
 

    孟聿秋於官職之上晉無可晉,遂以軍功加封為一品永寧縣公,此可謂真正越為人臣首列。
 

    是因國朝施行高官、顯爵分離之制,擔任高官就不再居顯爵,就算功如謝翊,可謂挽大廈於將傾,但無開國功績或軍功在身,也只能再加三公太傅之銜與子爵。
 

    是以,南渡之後國朝郡公、縣公不過十餘人,比之漢朝有記載的異姓王還少。
 

    國朝同時擔任高官、顯爵的除開國八公、郡公外,僅有平定收復南蠻、西蜀的功臣。
 

    而對謝不為,則是在保留其五品寧
 

    遠將軍官職的基礎上,晉其為五品中書侍郎,算是正式踏入鳳池臺,也可謂是如今世家小輩首列。
 

    即使是與其兄四品御史中丞謝席玉相比,也是不分上下。
 

    因孟謝二人此次鄮縣軍功甚偉,是故有異議者甚少。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潁川庾氏竟是在無異議者之列。
 

    不過,很快眾人便明,這即是代表了,孟聿秋與謝不為之間的關係已斷。
 

    甚至,應當是向皇帝承諾了不會有再續的可能,才能堵住潁川庾氏及其黨羽的悠悠之口。
 

    眾人皆稱孟聿秋與謝不為此舉甚為明智,卻無人可知,這其中,他們可堪剔骨削肉的痛楚。
 

    十月初三那日,謝翊出宮便回謝府,直尋謝不為。
 

    謝翊屏退了院中侍從,單獨與之相見。
 

    他看著這些天來因少眠少食而面色格外蒼白的謝不為,不禁長長嘆息,但也未曾多言,只將兩份皇帝親手所書的聖旨草擬拿出,遞給了謝不為。
 

    “六郎,你與孟相之間道理我早已與你說了個明白,如今我便不再贅言,也不會逼你,你看過之後自己決斷吧。”
 

    謝不為緊攥著這兩張薄薄的白宣,一瞥其上細密小楷,心下便有一痛,面色更有一白,遲遲不肯展開。
 

    而謝翊也未有催促之意,只再道“六郎,你與孟相在路上拖延許久,想來,該想清楚的應當已是想清楚了,既然還是決定回來,就應該知曉,此事是拖不過去的。”
 

    話落之後,沉默襲來,謝不為依舊不言不語,但他的手卻開始不住地顫抖。
 

    甚至,就像這兩張白宣是有千斤重,到最後,竟是再拿不住,兩張白宣便從他的掌心飄下,重重墜在了地上。
 

    謝翊見狀,又是一聲嘆息,“你既不願看,那我便告訴你,這兩份聖旨草擬皆是封孟相為永寧縣公,晉你為中書侍郎,區別只在於,這第一份聖旨中,孟相如今官職不變,依舊是以右相之位掌尚書省,但第二份聖旨,則是會去孟相錄尚書事之職,命他暫且出鎮廣陵。”
 

    “廣陵”像是一道驚雷直下,讓謝不為猛然驚醒。
 

    雖廣陵亦是重鎮,是為京口後方,並與京口共守江淮,十分緊要,但若讓孟聿秋出鎮廣陵,依舊是為貶謫。
 

    他腳步一顫,再迅疾趨至謝翊身側,地上的白宣隨著行風飄然飛起,又再次重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