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鋼牙旺口中叼一根香菸,腳下邁著八字步,走到片廠旁榮記士多店門口,朝櫃檯裡的阿伯告大聲道“榮伯,拿兩份馬經”
 

    “阿旺,咁早就開工啦”士多店的老闆榮伯拿出兩份馬經報遞給他。
 

    “搵錢麼,當然是越早越好啊”鋼牙旺接過報紙,將一元硬幣放在櫃檯,笑呵呵道,“不用找啦。”
 

    榮伯堆起一臉笑“多謝曬阿旺,開工當心點啊”
 

    鋼牙旺拿著馬經,頭也不回地擺擺手,朝製片廠走去。
 

    鋼牙旺本名吳中旺,觀塘人,剛過完三十歲生日。
 

    八十年代的香江,高樓大廈,摩登男女,富豪名媛,到處都瀰漫著紙醉金迷的味道。
 

    但這一切跟窮人沒有任何關係。
 

    鋼牙旺出生在觀塘竂屋區。竂屋區的窮孩子,大都只有兩條出路,一條是去碼頭工廠賣苦力,一條是混堂口當爛仔。
 

    活到三十歲,每每思及此,鋼牙旺就難免生出幾分自豪,他既沒有去做苦力,也沒有當爛仔,他選了第三條路進武行。
 

    他幼時調皮搗蛋,父母怕他學壞,送他去了戲劇學校學藝。可惜沒趕上好時候,彼時戲劇沒落,聽戲的人越來越少,他一身唱做念打的本事沒了用處。
 

    但他運氣又實在不錯,戲劇沒落伴隨的正是電影的發展。
 

    六十年代開始,香江武俠動作片異軍突起。
 

    唱做念用不上,但他最擅長的“打”卻是有了用武之地。他靠著戲校學的那套拳腳功夫,順利進了武行。
 

    如今已是一名資深龍虎武師。
 

    他身手好,肯吃苦,深得導演歡迎,多時一個月能開二十五六天工。
 

    如今香江人均薪水不過兩千塊,但龍虎武師做一次替身便有一兩百收入。他這樣的資深武師,一月下來萬八千早不成問題。
 

    武行薪水日結,不需像寫字樓白領,要苦熬一個月等出糧。
 

    這樣的收入,連中環的精英們也是豔羨的。
 

    但高收入必然也伴隨著高風險。
 

    五六十年代武俠片剛興起時,武打動作還是戲劇舞臺那一套,及至六十年代中後期,原有的武打套路,漸漸無法滿足觀眾的口味。
 

    就在這時,李小龍橫空出世,從傳統武俠進入功夫片時代,舞臺動作變為拳拳到肉的真功夫,大大提高了觀眾的觀影體驗,賦予動作片新生命的同時,也對武行有了更高的要求。
 

    武師們受傷便成了家常便飯。
 

    都說混堂口的是在刀尖上討生活,做武師的風險完全不比混堂口低。
 

    鋼牙旺之所以叫鋼牙旺,就是前些年表演跳樓時,不慎摔斷兩顆門牙,後來裝了兩顆鋼牙,從此便有了個鋼牙旺的花名。
 

    斷牙只是鋼牙旺十幾年武行生涯中,受過最微不足道的一次傷。
 

    除此之外,他還斷過手斷過腿,最長一次在醫院躺了兩個月。
 

    武師身上的傷,是他們的勳章,也是彼此攀比較量的資本,看得就是誰更敢拼誰更生猛,你能做別人做不了的動作,受別人沒受過的傷,那就會得到同行的尊重和敬佩,也會拿到更高的酬勞。
 

    只是,武師雖然收入高,吃的卻是青春飯。過了三十,便開始走下坡路,若是能做上演員走紅,或是混上武術指導,那自然不用愁後路。
 

    但全香江數千武行,做上武指的不過寥寥數十人,能當演員混出頭的,更是兩隻手數的出來。
 

    鋼牙旺相貌平平,如今還頂著兩個大鋼牙,偶爾在影片中跑了個龍套,打個醬油沒問題,但要做個真正的動作演員,那肯定沒他的份。
 

    而他又沒能進去那幾大有名的武術班底,一直是個散兵遊將,如今自己拉著幾個兄弟幹,武術指導也不做指望,能日日有工開,就心滿意足。
 

    剛入行那幾年,他跟大多年輕武師一樣,總覺得錢來得太容易,又因常常受傷,還親眼見過摔死摔殘的同行,便秉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日日結了薪水,就去飲酒賭錢吃喝玩樂,一個月賺大幾千,一年到頭兜裡比臉還乾淨。
 

    及至這兩年,年歲漸長,眼見已經三十而立,方才對未來有了危機感,又想著早點存夠錢,買好樓將女友阿麗娶回家,便戒了惡習,只隔三差五買馬買彩,幻想何時能發一筆橫財,過上住大屋開豪車的日子。
 

    當然,這也只是幻想。
 

    鋼牙旺是知足常樂的人,他不想阿麗一直為自己擔驚受怕,已經打算好,做完這部戲,便與阿麗開一間冰室,安安穩穩過小日子。
 

    想到未婚妻阿麗,他嘴角不由自主彎了彎,一邊研究著手中馬經,一邊朝片場走去。
 

    與此同時,宋禹已經跟著幾個武師走進了製片廠內。
 

    這處製片廠屬於一家叫做徐氏影業的電影公司,類似於影視基地,裡面又分為好幾個小片場,能容納幾個劇組同時開機拍攝。
 

    徐氏影業是這個世界裡,歷史最悠久也是當下最大電影公司之一。
 

    這兩天,宋禹已經差不多摸清這個世界的狀況,跟現實世界沒什麼兩樣,只是現實世界耳熟能詳的名流富賈各路巨星,在這裡都不存在,唯一一個便是現實中七三年已經過世的李小龍。
 

    他猜想是作者的一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