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省非醒 作品

第191章 觀摩

人貴有自知之明,身為普通人都要有這樣的覺悟,更何況是龍王爺呢。

 西遊記裡有這麼一個故事,起因是有個漁夫天天都能打到魚,惹的龍王不悅,它入世後才發現,原來這漁夫有高人指點。為了庇佑水族贏得賭約,龍王不惜觸犯天規,硬是將原本的“辰時布雲,巳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停,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更改了時辰和點數,結果落得斬首之刑,身死道消。

 上天自有好生之德,大地乾涸,萬物垂危,便降下甘霖三日。可上天更有慈悲之心,也知倘若雨中應考,煩惱多矣,故而在高考前一天的清晨,雲消霧散,雨過天晴,給今年的高考考生們送去了天時之利,也送去了一份吉兆。

 眾所周知,中國有四大發明,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考試這個事項或制度也是由中國最早發明的。考試,由“考”和“試”二字組成,兩者都有檢測、考查、考驗的類似意思。在西漢時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第一次將“考”、“試”二字合在一起,“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簡單說來,董仲舒的這番言論,考試原本是用來考核各級官員政績,測度官員能力優劣的。待至科舉制度的確立,十幾個世紀以來,考試始終是選拔人才的國策,也成了周邊國家學習模仿的優秀制度。

 高考,準確的說來,應該叫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在中國是沒有大學這種官方說法的,教育部對於“大學”的定義應該叫“高等學校”。而之所以稱呼是普通高等學校,是為了有別於成人高校和軍事類院校。近現代的高考制度,既是對科舉制度所形成的傳統考試思維和價值的一脈相承,又是對西方現代考試製度的模式和手段和借鑑。雖說在新中國建國之前就已有百所高校,但都是自主出卷招生,甚至是一名考生可以同時被幾所高校錄取。建國後,從1952年開始,統一的全國招生制度被啟用,更加彰顯公平公正。可由於歷史原因,這個制度被中斷了很長時間,後來在鄧公的主導下,1977年才正式恢復了高考,提供了鯉魚躍龍門的機會。幾千年來,中國的教育始終備受統治階層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近幾十年,相關的政策和制度越發的完善。從千禧年後,最大的一個改變在於,全國統一出卷,統一考試轉變為越來越多的省份自主命題出卷,統一高考。所以無論是浙滬蘇,湘鄂粵,還是其他的省份、直轄市,都有著自主命題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既是進步,也更多的是嘗試。但無論如何,高考始終是每年6月初,全國範圍內最重要、重大的社會事件,關係著萬千家庭,社會安寧,國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