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水庫展望(第2頁)

 武安城在修建時候,城內也修建了很多排水渠,並且把挖出來的土,把城內都做了墊高處理。只要沒有外來的洪水,武安城應該不會淹了。

 “建個土壩,工程量也不大,兩米多高就可以了,而且又是壩前面取土,”胡湘說道。

 其實建個這樣的土壩,很簡單,民夫只需要拿把鐵鍬,把土扔到兩三米外,土堆積到兩米多高就可以了,上面在碾壓就成了。

 “先建個土壩,以後在山區裡面,銘河上游合適的地方,攔河修壩,”

 “山區裡面都沒有百姓,修那有啥用,”趙福說道。

 按目前武安的農業人口兩萬多,在武安近兩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確實顯的稀少。不過武安山區佔了百分之七八十,耕種農業條件很不好。

 “以後武安人口就會多起來的,按過去看,武安一直是缺水的,不能讓雨水白白的流走,”胡湘說道。

 後世的武安縣誌記載:

 在古代很長的時段裡,武安 2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規模一直在1萬到2萬之間;

 歷版《武安縣誌》無不充斥著“旱”“大旱”“亢旱”之類的記載。

 到了明代,以洪洞大移民為起點,人口持續增長,嘉靖年間增加到口(見嘉靖版《武安縣誌》。)

 而進入清朝以後,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使得武安的人口持續快速增加。據史料記載,乾隆元年(1736年),人口為 12 萬,至民國十七年(1928 年),人口已為 36.5 萬。400年間增加8倍;將近200年間,又增加兩倍,人均耕地由乾隆元年的8.47 畝下降為 2.78 畝。

 這個時候,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時代,武安人民面臨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

 後世武安縣,大賀莊村現存胡氏民國版《家譜》,其就總結胡氏家族外出經商的原因曰:“八世以下,人繁地狹,逐漸歸商……”

 “有了水庫,是不是就可以放些魚在裡面了,”趙福說道。

 “當然得放些魚了,不然就浪費那一庫水了,”李堂說道。

 “那我的飯店,以後就可以多一道菜了,”

 在趙福和李堂的談聊時候,胡湘拿著望遠鏡看著遠處的廣闊的河水。

 銘河到流到這一帶,河面特別的寬闊,有一里多寬,因為現在水多,形成了一個湖泊了,流出口那一段,因為兩邊地勢高,水道就一百多米。

 要是依據這個地勢,在出口修建一個水壩,不就可以形成一個湖泊了,而且工程量也不是很大。

 “你們看到沒有,我們要在那裡修建一個土壩,就可以把水攔截了,不能往下游流了,這裡是不是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湖泊,”胡湘用手指這遠方,河道窄的地方說道。

 “恩,是,河道是比較窄,我們到那看看,就知道了,”李堂說道。

 於是胡湘和李堂,趙福來到那裡。

 “哈哈,從這裡往上游看,如同一片汪洋了,”李堂說道。

 胡湘看向上游,有四五里長,寬一里都是水,這也是雨後看,不是雨季還看不到這個景象。

 其實在後世,這裡就是武安城附近的的一個大水庫,叫大銘遠水庫。

 “要是水壩建好了,一年四季都會有水,就形成一個湖泊了,我們在修些亭臺,以後就有遊玩的好去處了,”胡湘說道。

 其實修建水庫,最重要的是涵養水源,還有就是農業灌溉用水,人畜的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