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左輪 作品

第218章 孵化房、賽璐璐(第2頁)

 不過首先胡湘要過把癮。

 這眼鏡支架,可以用弱硝化棉製作,也就是膠棉,在研發無煙火藥時候,也發現它的性質,膠棉具有熱塑性。

 在中學化學課介紹,含氮量低硝化纖維俗稱膠棉,可以用來製造噴漆、人造革、膠片、塑料。

 早期的塑料就是膠棉製作的,也叫賽璐璐,還有段發明歷史:

 19世紀,檯球運動,在美國已非常盛行。那時的檯球是用象牙做的,顯得很高雅。但當時非洲的大象不斷減少,美國差不多,完全得不到象牙來製作檯球,這可愁壞了檯球製造廠的老闆。於是宣佈:誰能發明一種代替象牙做檯球的材料,誰就能得到1萬美元的獎金。這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有句話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1868年,在美國的阿爾邦尼地方有一位叫約翰·海厄特的人,他本是一位印刷工人,但對臺球也很感興趣,於是他決定發明出一種代替象牙製作檯球的材料。

 他夜以繼日地冥思苦想。開始他在木屑里加上天然樹脂蟲膠,使木屑結成塊並搓成球,樣子倒像象牙檯球,但一碰就碎。以後又不知試了多少東西,但都沒有找到一種又硬又不易碎的材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他發現做火藥的原料硝化纖維在酒精中溶解後,再將其塗在物體上,乾燥後能形成透明而結實的膜。他就想把這種膜凝結起來做成球,但在試驗時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

 要說海厄特真是個不屈不撓的人,他並不灰心,仍然一如既往地進行探索。

 終於在1869年發現,當在硝化纖維中加進樟腦時,硝化纖維竟變成了一種柔韌性相當好的又硬又不脆的材料。在熱壓下可成為各種形狀的製品,當然也可以用來做檯球。他將它命名為“賽璐珞”,也叫雲石膜。

 據說海厄特並沒有得到1萬美元的獎金。但對他來說這是小事一樁,因為這時,他已成了一個大發明家,他準備用自己的發明獲得更多的效益。1872年,他在美國紐瓦克建立了一個生產賽璐珞的工廠,除用來生產檯球外,還用來做馬車和汽車的風擋及電影膠片,從此開創了塑料工業的先河。